十善之首是放生,十恶之首为杀生,放生的好事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气力最为光鲜明显。佛陀所说诸法中,菩提心为基础,而统统有漏善法中,无有能比放生之好事更大者。凡是别的善业,若自心没有净,就无有好事,但放生时,没有管其心净或没有净,其事皆是直接对众生有益,因此有莫名其妙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性命的好事还没法权衡。由于这一些所放的众生,临时曾经摆脱难忍遭杀的痛苦,再加上放生时念佛号、心咒来加持后,终究彼等众生还取得没有退果位。(因此在放生时,切莫忘掉念佛号!这一点后面会专门讲)
龙树菩萨正在《大智度论》中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好事中,不杀第一。”躲地的梗桑曲扎巨匠云:“应断杀生,救护放生,于一亲身语之善法中,放生好事最大。”若能放生,由金刚地狱中还能得摆脱。
佛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尊贵、形色端严、临渭区、无病、缘分优秀、财势饶富和伶俐恢弘。”个中临渭区和无病的根本因等于放生,放生也是其他五德之助缘。特别是,若想临渭区,则应放生,《放生赞》云:“汝欲延生须放生,此是轮回真事理,他若逝世时您救他,您若逝世时天救您,延生生子无别方,戒杀放生罢了矣。”临渭区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临渭区,若发菩提心,浩劫天须救。”
憨山大家的‘放生好事偈’说:人既爱其寿,物亦爱其命。放生合临渭区,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末路,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取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经,万建万人成。(‘三灾’:一.刀兵灾。两.疾疫灾。三.饥荒灾。‘九横’:一抱病无医。两.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为火所燃。五.水中沉沦。六.为恶兽所啖。七.堕崖。八.中毒受咒。九.被饥渴困。)
印光巨匠总结了放生的十好事:无兵器劫、集诸吉利、临渭区康健、多子宜男、诸佛欢欣、物类戴德、无诸劫难、得生天上、覆灭恶业及四时临渭区、生生不息善心相感。
弘一大家还已经“先问诸君,一、欲临渭区不?两、欲愈病不?三、欲免难不?四、欲得子不?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告诉,便是放生还。”
索达吉堪布言,凡是放生者,都得四果好事:放生之异熟果者,摆脱三恶趣痛苦,其劣等发心,放生量少,能转于人性,中等发心,放生量亦为中品,能转于欲界天,若上等发心,放生数目极多,则转生色界无色界,渐次离开循环苦海;放生等流果分两:一感觉等流果者,未来永生永世转为临渭区无病者;两同业等流果者,未来得人身时,喜好断杀放生,具足慈善善心行持殊胜菩萨道;放生的增上果者,放生者未来没有转生于深渊险地,转生之境,满是甘愿答应美境,具有饮食花果等;放生的士用果者,统统生世中,增上所放生之善德。
我们正在放生过程中,由于放生,花钱买物赎命,是财布施;由于放生,取物类众生一同皈依,一同反悔,一同念经,一同回向,是法布施;由于放生,排除物命被擒被抓,殒命前挣扎痛恨的痛苦恐惊,是无畏布施;三种布施,放生面面俱到,放生好事真的是岂有此理!
《放生好事论》云:“若欲善趣之乐,放生能得人天福报;若欲得意寂灭,放生即得声闻罗汉果;若以菩提心所摄,放生则成佛果之因;若愿上师住世,放生即能感得上师恒久住世;若欲本身临渭区,放生成为殊胜临渭区法;此有没有等好事。”
放生也是往生净土的主因,《中阴救谈吐》云:‘此生放生,到中阴时,其所放之众生会来到面前为您接引途径,而往生自已所欲的净土;若杀生,则其所杀之众生,彼时会显现为极其愤怒,而导致自身被强力引入地狱中。《寿无量光好事庄重经》说十种往生因,此十种因虽然有分歧注释法,但放生及劝人放生多被注释是此中两种因。常常放生的人,能直接往生西方净国,如躲地恰美仁波切毕生劝请别人放生,圆寂时直生西方极乐刹土。正在汉地宋代永明巨匠,平居买鱼虾等精进放生,厥后以此好事力,其过去生西方净国,证得上品上生,此类故事皆为很多汗青所记录。
若遭受比较严重之疾病而靠近殒命寿尽之时,只有放生,才可以临渭区无病。夙昔临渭区有一名王大林,他具有好生之德心,经常放生,每当瞥见村中的小孩们捕获玩弄鱼鸟等植物时,他就努力劝止并给钱以放生,他日常平凡劝人说:“少年时,必需培育珍惜善良物命的美德,不成令他养成残暴好杀的坏习惯。”他如是于一生中劝人积德断恶,后来得沉痾将死时,于自身觉知的境地中圣尊告知曰:“您生平放生,有极大好事,将可增福临渭区三十六年。”因此得以回生,九十七岁时无病善逝。此类事比比皆然。
莲花取佛
问:最早的释教寺院是哪一个寺?
答:中国佛教第一间梵刹,是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洛阳那时是都城,所以国度把由西域迎来的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安排在鸿卢寺接待。寺,是汉代当局管事的机构,天子直接受的有九个寺,寺的领导者叫卿,称为公卿。鸿卢寺相当于如今的外交部,所以迎请来的盛德高僧由鸿卢寺接待。厥后想把两位师父常暂的留在中国,鸿卢寺属于外事机构不克不及长暂作接待所,为此天子命令由本来九个寺又提升一个,为十个寺,这个寺便是梵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