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悟道人
无论是佛教新学,还是修行老参,《地藏经》都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整部经典讲述了很多神幻内容,而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两个字展开的——因果。无论是破五戒的恶果,还是求福德的善果,都是在说因果现象。可惜的是,整部经典只是把各种行为的果报分别列举出来,而没有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
这里就是想谈一谈《地藏经》中,各种行为导致果报的原因和秘密。学佛人若掌握了这个因果法则,不仅更容易对《地藏经》产生信心,而且还可以将《地藏经》所讲的因果报应触类旁通,从而增长智慧,从迷信走向正信。
因果的法则,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报应法则,另一方面是习惯法则。
因果法则之一:报应法则
说到报应,就要提及因果的对象。有因果,就至少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施者,和一个或多个受者。因果简单来说:因,就是施者作用于受者;果,就是受者反作用于施者。因与果只是有时间差的作用力与发作用力。
而因果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呢?当施者作用于受者后,受者会有内心感受,因为意识分别,分别出好受与难受,无论是好受还是难受,都会记住,就是记恩和记仇。而且不仅是记住,还会想着报回去,还回去,就是想报恩和想报仇。这个想报回去、还回去的心,就是发愿,就有了愿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若是好受的,受者会贪爱,会希望施者再次施与,这个想法也会产生愿力;若是难受的,受者会嗔恨,会希望施者远离自己,这个想法同样会产生愿力。
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靠各种愿力驱动的,所有的愿力都会真实起作用。只要受者想了,发愿了,早晚有一天都会实现。何时实现?只是时间问题。而正是因为受者的发愿会最终实现,受者的愿力同时也就是施者的业力——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业力的产生虽然是由于施者的造作,但并不是由施者直接产生的,而是施者作用于受者,受者由于分别心才产生了愿力,同时也就是施者的业力。也就是说,施者主动的造作,产生了被动的业力。
简单一句概括因果的全过程,就是因导致愿力,愿力就是业力,业力导致结果。
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那就拿五戒来举例子。
首先,杀戒。
一人若犯了杀戒,杀者就是施者,被杀者就是受者。杀人犯杀了受害人,受害人会非常非常的气愤,气愤的程度我就不用描述了,大家都懂。受害人想着报仇,就形成了愿力,而且这个愿力是非常强烈的,必须要报仇!同时,杀人犯就有了这个被动的业力——杀业。作为受害人,由于他要报仇的愿力在,所以只要受害人不打消报仇的想法,早晚有一天受害人要把杀人犯杀掉。而杀掉的那天,受害人就如愿了,杀人犯也就消业了。
再说,盗戒。
盗窃人偷了失窃人的东西,虽然失窃人不知道是谁偷的,但是他很生气。还有一些爱管闲事的天人,看到了也会生气。若天人要管这个闲事了,那报应就会来的很快;但如果天人没管,只是失窃人愿力作用,报应就会来的比较慢。虽然失窃人不知道是谁干的,但是他会诅咒盗窃人。而这个看不见的力量,就是盗窃人的业力,他早晚还是会倒霉的。
再说,邪淫戒
比如一个人搞了别人的老婆,如果被发现了,人家老公恨不恨?恨就会有愿力,就必须要教训这个人,哪怕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如果不是搞别人老婆,而是骗取姑娘感情,骗上床,那女孩恨不恨?会不会产生愿力?哪怕是不恨,会不会有感情纠葛?会不会产生愿力?只要有愿力在,施者就会有业力,早晚都要还。
再说,妄语戒
骗子骗了被骗人,当被骗人发现了听的是谎话,恨不恨?被骗得越重,恨得越重;被骗得后果越重,恨得也越重。只要被骗人生气产生愿力,骗子就会有业力,早晚会承担果报。
最后说,酒戒
其实喝酒本身并没事儿,但是喝酒后,人会变得更容易造作,容易破前面四戒。比如容易冲动,情绪容易被放大。平常不敢杀的,杀了;平常不敢盗的,盗了;平常不敢淫的,淫了;平常不去骗的,骗了。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嘛!不仅是酒有助长作用,毒品也有助长作用,因此所有可以催化情绪的饮食,都是酒戒的范畴。
五戒则按照令受者嗔恨的程度,排了顺序: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而酒是助长前四的,排在第五。
因果法则之二:习惯法则
因果产生的原因,一大方面是来自于受者的愿力,另一大方面是来自于施者的习惯。什么是习惯?其实习惯就是习气,再拿五戒来举例子。
首先,杀戒。
杀人犯为什么会杀人?因为他有强烈的报复心理,强烈的嗔恨习惯。习惯了有点屁事儿,就愤怒或有过激行为。这样的人死后必然还是充满嗔恨和过激想法的,也必然会被相应的境界感召而去。而地狱就是充满嗔恨的地方,这种人死后自然就追着去了。(而为何会去,可关注公众号:悟道人R,详见我以后十二因缘的分享)
再说,盗戒。
我们会对盗有个定义,会有具体的偷盗形式。比如法律上的偷盗,要有偷盗的事实。然而在这个偷盗形式下,是有一颗爱偷盗的心。这颗心,追求着不劳而获的感觉,追求着占便宜的感觉。在佛法领域,起心动念就已经是罪了,临命终时决定的就是这个心的习惯。
关于形式与内心,宏觉法师曾经举过一个投胎的例子,还是非常形象的。一个人特别好吃,特别贪图美食,发愿吃尽天下美味。他死后,心性不改,就去找美味。他找着找着,发现前面一片满汉全席,简直都快乐疯了。这一念下,他就投生了。结果投生成了什么?成为了粪坑里的蛆。蛆生出来之后,就有一辈子都吃不完的“满汉全席”。
有人可能疑惑,大便怎么能是美味呢?但是你要知道,大便对于蛆来讲,就是美味。投生时能看到的只有感觉,而不一定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所以大家寿终投生时,可不要被感觉欺骗了。
因此,只要有盗心在,就会由于习惯,去与盗心相应的地方。
再说,邪淫戒。
为何在《地藏经》中,邪淫成性的人,会受夹山报,铜牛报,铜钟报。那是因为淫心重的人,非常追求触觉的刺激,越刺激就会越开心。夹山、铜牛、铜钟,恰恰符合了淫心重的心理,那都是自己抱上去的。
不仅铜牛、铜钟,地狱的其他酷刑,也不是别人施与的,而是自己对号入座进去的。都是感觉欺骗了自己。
再说,妄语戒。
老骗人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不会相信别人,他会认为别人也会欺骗他。他心理虚的很,会害怕谎言被揭穿,更怕谎言被揭穿后跟随的报复。正是因为他怕,才感召了拔舌地狱。拔舌地狱其实也是骗人成性的人自己想出来的。我们有没有发现,在梦里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地狱里的很多酷刑,也是这么来的。
最后,酒戒。
因为只是助长习气,并无实质,所以报应以实际习气的报应体现。
总结因果法则
一方面只要你做了,受者就会动心发愿,发愿就形成业力,由于愿力作用,就会终究实现得以偿还;
另一方面只要你做习惯了,你的心就会去抓取与之相应的境界。像地狱里的种种境界,根本就没有别人拉,都是自己去的;若有人拉也是自己想出来的,因为心虚,因为怕!
好了,《地藏经》中因果的法则,就是上面所说的两方面,大家可以对照《地藏经》中的内容逐一细细品味。
--- 完 ---
中国佛教史概说:第十章唐代的佛教法相宗与密教第五节俱舍宗中国佛教史概说: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与密教 第五节 俱舍宗
玄奘门下的教学,主要可分作法相及俱舍两流。普光、法宝、神泰,为奘师译出的《俱舍论》加以注释,敷衍其精义,成立了俱舍宗。俱舍宗,在此之先,虽已有真谛的译本,但未盛行,及奘师的新译《俱舍论》一出来,即有普光为着《俱舍论记》,法宝及神泰各撰《俱舍论疏》,广为弘扬之后,俱舍宗的研究风气,便因之大开。同时,亦因此而将古来小乘的毗昙教学,也被含摄于俱舍宗内。至于俱舍的教学,即是传承小乘二十部中的说一切有部之教学的《俱舍论》学说。俱舍,是「对法藏」的意思,对法,即是对于佛在诸经中所开示的法,加以考察的意思;即是由各种角度,对佛陀的教法,采讨究的态度。《俱舍论》是包含了采用这种态度的诸多论书思想的一部论书,所以称为对法藏。佛陀的教法虽有很多,主要在使众生转迷成悟;为此,就不得不使之发起无漏的正智,以去除烦恼的覆藏。要发起无漏的正智,便不得不观想佛陀的根本教说之四圣谛,以期迎向涅槃的境地。像这样的立场,似乎《俱舍论》是着眼于佛教哲学的考察者,事实上,却是彻底的宗教性格的坚持者;不脱离现实,而使众生转烦恼成菩提。因而,要详细说明迷悟的因果。从迷境至悟境,以「破我」为根本的教说。故以〈破我品〉来统括全论。
俱舍宗伴随着法相宗,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传到了东瀛,但其教义,在法相宗以外的各宗,也和唯识学同被视为佛教学的基础。故至今日,不问是那一宗派的学者,均可能研究《俱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