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弘法的岁月中,经常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那里?」我都回答说:「天堂地狱在那里?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如三界二十八天、欲界三十三天;地狱在地狱的地方,像十八层地狱、无间地狱。第二、我认为天堂地狱就在人间,住花园洋房,生活富贵荣华的人,就好像在天堂里;局促在陋巷小室里的人们无钱、无力的苦恼,就好象是地狱。其实,真正的天堂地狱是在我们的心里。这第三种讲法,是说人们心情愉快、满足、欢喜、安乐的时刻,就像在天堂里一样;人们的心里充满贪欲、瞋恨、嫉妒、无明、怨恨的时候,就好像在地狱里一样。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来回不知多少次,因此,我认为『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
「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能懂得其中的深义,就会了解:人生不要光顾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建设心内的「天堂」,如果心内的「天堂」没有建好,把忧悲苦恼的「地狱」留在心里,就会带给你苦不堪言的人生。所以吾人在世间上生活,就算身处「天堂」,如果不能认识它的美好,天堂也会转变成为「地狱」;如果你懂得以佛法来处理困境,转化厄运,那「地狱」也可以成为「天堂」。佛经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福报,就算在天堂里也会「五衰相现」;如果有慈悲愿力,「地狱」也会成为「天堂」,像地藏王菩萨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弘愿,累劫以来在「地狱」里辛勤度众,但我们认为地藏王菩萨永远是在「天堂」里生活,因为他心中的「地狱」早就已经空了;佛陀虽然降诞在娑婆世界,我们也不认为佛陀生在五浊恶世,因为佛陀是在净土法性的境界里生活。还有观世音菩萨抱持悲心寻声救苦,所以炽烈的火焰也化为朵朵清凉的莲华;富楼那尊者抱定坚决的意志到边地去度化恶民,所以在别人眼里如「地狱」般的边地,在他眼里却如「天堂」道场般的自在。
此外,历代以来,多少伟大的仁人志士即使被冤囚囹圄,却不忘济世利生的抱负,像司马迁在监狱中完成不朽的巨作《史记》,甘地在监狱里能争取到印度的独立,反观有许多人虽住高楼大厦,却痛苦不堪。所谓「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如果你拥有慈心悲愿,牢狱也可以当作天堂;如果你整天烦恼愁肠,心中充满怨恨不平,天堂也是地狱。像一些犯了罪的人,纵使侥幸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每天住在「心里的牢狱」还是不好过。
我数十年的出家生活,也是经常在「天堂」、「地狱」的门前徘徊,感谢佛法的妙意,让我在受诸苦难的时候,信仰中的正知正见指引我,让我能甘之如饴,例如丛林十年的参学期间,在缺衣缺食的生活里,在无钱无缘的遭遇下,我总能生起善美的「一念」,认为这是难得的磨链,所以能够无怨无尤地接受;不公平的委屈、不应有的难堪纷至沓来时,我也往往浮现光明的「一念」,视之为「当然」的教育,因此也能够心安理得地度过,就这样,我经常在「地狱」的门口转身再回到「天堂」里。
经典中记载:大迦叶尊者在塚间修行,日中一食,佛陀见他年迈,劝他迁住精舍,但他却感到自己如居「天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他却觉得住在「天堂」,所以「不改其乐」。挑水和尚整天和乞丐生活在一起,还不忘赞美生活的洒脱,因为他坦荡直心,即使身卧臭秽,也如处在「天堂」一般任性逍遥。禅师云:「热的时候到热的地方去,冷的时候到冷的地方去。」人皆怪之,禅师却认为是修行的最好方式,因为他体会到,若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甘之如饴,当下就是「天堂」了。
回想起来,实在惭愧自己不才。记得在受戒的时候,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夜间十点睡觉,老师每次讲戒,戒子们都得跪著听讲,每逢早晚课诵,往往才拜到地上就睡著了,老师用脚踢我的头,才知道赶快爬起来;有时候在丹墀里跪久了,小石子陷在膝盖里,当使劲拔出来的时候,往往血流如注。有人说这好象是「地狱」里的生活,好在我即刻提起「一念」:「我要能经得起『地狱』的磨链,才能堪受佛法大任。」如此念念相续,才让我得以圆满受戒。在丛林修学期间,每天三餐不饱,经常饿得心中发慌,四肢发抖,每值隆冬深夜,大雪飘飘,唯有将自己缩成一团,才聊以御寒。有人说,这像「寒冰地狱」、饿鬼畜生的生活,幸亏当时心中生起「一念」:「佛陀在修道时,不也曾以马麦充饥,我何不能?」就这样在面临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般的境界时,幸赖佛陀的慈光加被,将我一次又一次地引导进入「天堂」的世界。
我对人曾经也起过不少瞋恨的念头,我在生活里也曾经不止一次地执著妄想,还好经常在面临「地狱」的边缘时,有佛法以为指南,所以能将「一念」迷惑转为觉悟,「一念」烦恼转为解脱,「一念」怨恨转为慈悲,「一念」地狱转为天堂。感谢自我的「一念」,让我在面临挫折时能够化解,让我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回转,所以我一直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心中的忧悲苦恼是「地狱」,心中的安乐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狱」,意会的平等和谐是「天堂」;自私执著是「地狱」,大公正直是「天堂」;贪欲瞋恨是「地狱」,喜舍愿力是「天堂」;懒惰懈怠是「地狱」,勤劳精进是「天堂」;愚痴无明是「地狱」,般若智能是「天堂」……。「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将心中一念的「地狱」摧毁,用自己的正念在心中建设永恒的「天堂」,就可以使我们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地狱除名,天堂有份」,何乐而不为呢?
过去,信徒问一位禅师说:「天堂地狱在那里?」禅师即刻将他的头按在水桶里,经过一段时间,禅师才放开双手,让他的头冒出水面。禅师问他:「水中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像在『地狱』一样。」禅师又问他:「现在出水之后感觉如何?」他说:「像在『天堂』一样。」我们一般人不也如同这位信徒一样,没有经过水下呼吸困难的感觉,不了解本来的生活就是「天堂」。一位家财万贯的董事长居住在高楼上面,时常为经济周转运用而担心,为员工要求加薪而烦恼,秘书劝他把烦恼送给住在高楼下面陋屋里的一对年轻夫妻,富翁问如何送法?秘书说:「给他们一百万就可以办到。」富翁起初不甘愿,经过解释之后,亲自送上一百万元。这对年轻的夫妻收到巨款,起先欢喜不已,后来为了如何将这一百万收藏妥当而左思右想,一夜无法成眠,才知道上当了。第二天,他们赶紧把一百万元还给富翁,并且说道:「你的烦恼还是还给你吧!」所以,不懂得金钱,金钱就是「地狱」;不懂得感情,感情就是「地狱」;不懂得人我相处之道,人我相处就是「地狱」;不懂得经营事业之道,事业就是「地狱」。因此,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如果不懂得这「一念」之间的奥妙,即使当下的生活就是美好的「天堂」,也会被转为苦恼的「地狱」。
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徐清祥一、前言:世界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佛教不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2500年以来,佛教以它高超的智慧为解决世界范围的民族矛盾和种族冲突、为实现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做出了伟大的贡献。2500年以来,佛教以它普世的教化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与伦理秩序的确立与巩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2500年以来, 佛教以它永恒的价值与出世的理念为人类社会多样文明形态的确立与新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今的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对于生活在战争阴霾中的众生,今天的佛教没有作为; 我们清楚地看到,环境污染日益恶化、毒品滥用日益猖獗, 贫穷和饥饿仍在不少国家肆虐, 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 对于由此而来的社会苦难,今天的佛教无能为力; 我们清楚地看到, 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对于由此而来的社会动乱,今天的佛教没有尽到责任。对此,我们引以自责。
出于佛陀无缘慈悲的本怀,拔众生苦,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与众生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构建一个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毒品、污染、贫穷、饥饿、犯罪、社会动乱和文明冲突的和谐世界,是我们全世界佛弟子的理想和愿景,也是世界佛教奋斗的方向。同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所有战争、动乱、污染、烦恼、痛苦的根源是众生心中的无明。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建立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是我们选择的道路,也是世界佛教未来的出发点。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二、理念:一面旗帜、一条道路
一个理念,就是一个纲领、一面旗帜、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和谐世界,是我们举的旗帜;从心开始,是我们走的道路。
缘起共生是这面旗帜的理论基础。一切心法、色法都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无和则无众生。六根、六识、六境,十八法界由根识境三者和合而生,无和则无世界。和,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万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确立的准则。
和谐世界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出世间的和谐是僧和;世间的和谐是人和。
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化度众生、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此种和敬名僧和。僧和的具体内容有六种,与人同持戒品,无有乖诤,敬之如佛,是戒和;与人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敬之如佛,是见和;与人同修诸行,无有乖诤,敬之如佛,是行和;身与道合,现诸威仪,与众生乐,敬之如佛,是身和;口与道合,普出一切声音语言,与众生乐,敬之如佛,是口和;意与道合,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敬 之如佛,是意和。六和的核心是菩萨行的大慈大悲与无量功德。
不杀生,仁也;不偷盗,智也;不邪淫,义也;不饮酒,礼也;不妄语,信也。五戒、五常,是人和。人和的具体内容有五个方面:人际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文明和生,世界和平。五和的基石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与戒律。
不要杀生!要尊重生命!一切人都拥有生命、安全和人格自由发展的权利,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同等权利。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任何宗教,都没有权利用消灭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人类社会所有的冲突都应当在公正的体制内以非暴力的方式来解决。我们深知,没有世界和平,就不会有人类幸存!我们坚信,以暴易暴不会带来真正的和平,世界和平的根源是我们的仁爱之心。
不要偷盗!要诚实公平!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以任何方式抢夺或剥夺他人或公众的任何东西。但是在被极端的贫穷笼罩的人群中,盗窃就会由于求生而一再发生。在有人无情地积 累权力和财富的地方,仇恨与反叛的情绪就不可避免会高涨。没有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我们深知,为着人的权利与自由、为着社会的公正与和平,民主与法制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坚信,社会和谐的实现,还需要人类的道德与智慧。
不要奸淫!要彼此尊重、相亲相爱!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把别人贬低为纯粹的性对象,使之陷入在性方面的依附地位中。尽管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形式,婚姻制度的特征依然是爱 情、忠诚与持久。它的目标在于为丈夫、妻子和儿女提供安全并保证其相互的支持。它应当保障家庭所有成员的权利,使婚姻和家庭生活符合人性。我们坚信,相互尊重与忠贞,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不要妄语!言行应该诚实!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机构,没有任何国家,没有任何社会团体,有权对别人说谎。我们决不能把自由混同于任性胡为,或把多元主义混同于对真相漠不关心。我们应该在所有的关系中培养诚信的态度,而不要虚伪和欺诈。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真理和不受腐蚀的真诚。我们应该勇敢地为真理服务,做到人格独立,表里如一。我们坚信,服从真理、真实诚信是人际和善的基础。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都要依礼而行!所有的思想和主义,所有宗教与文明,都是人类智慧长河中的一滴水、一个浪。没有任何思想、没有任何主义、没有任何宗教、没有 任何文明,有权骄傲和狂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文明同体如同海水一味,我们坚信,不同文明之间以礼相待,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就一定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和生。
建设和谐世界,走什么路?我们的选择是:从心开始。做出这个选择的理论基础是佛教的心性论。心是众生心,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此心是世界的渊源,也是佛法的渊源。性是净性,是觉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觉性本具、心性本净,这是佛教关于心性论的基本观点。和谐世界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众生的如来藏心中。
理相上的清净并不意味着事相上的清净。我们真切地体察到内心的烦恼和世间的污秽。贪、嗔、痴三毒污染了我们的心灵,根本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当今世界的一切冲突、毒品、污染、贫穷、饥饿、犯罪、动乱、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这颗无明污染的心。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自净其心,自净其意,转迷为悟,转染为净,内而身心,外而事相,一切修证 实践皆以舍染取净为根本。
三、实践:动力、准则和智慧
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内而身心,是个体的修证实践;外而事相,是社会的净化实践。这项社会实践需要无量众生、无量菩萨的参与,需要三世十方佛的加被。推动这个伟大实践的精神动力是慈悲。生缘慈悲,是众生的慈悲,这是建立世间和谐(五种人和)的动力;法缘慈悲,是菩萨的慈悲,这是建立出世间和谐(六种僧和)的动力;无缘慈悲,是佛的同体大悲,这是一切转依实践的总动力。
从心开始,构建和谐世界,最终必须落实到人生向上净化和解脱、完成的实践上。指导这个人生净化实践的准则是中道。中道即八支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导,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以智导行的中道行,贯穿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 到究竟圆满的整个人生净化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的智慧是圆融。圆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和谐世界的实质就是圆融。一法具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自性圆满,相融无碍。这是法界圆融。不同众生、不同家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皆能保持原有自性与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这是世界圆融。
四、行动:当前的任务
佛教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团结合作。团结合作不是口号,在行动上就是建设。建设和谐佛教是实现佛教三大语系真正团结的根本保证。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和谐佛教的理论 建设;二、和谐佛教的组织建设;三、和谐佛教的道风建设。当前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不同语系、不同教派、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佛教经典的收集、整理、研究、翻译、出 版工作,为最终实现佛教的第七次集结创造条件。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没有世界佛教的精 诚团结和通力合作,是完不成的。组织建设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僧制的改革;二是人才的 培养与选拔。僧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内容,培养什么人,选拔什么人,这些都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总的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弘法利生,二是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三是要有利于佛 教内部的和谐。当前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领导,整顿僧团,严格戒律,如法修行。
承担佛教应尽的社会责任。佛教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净化人心,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化导社会,维护社会的公正、正义与和谐;三是扶危济困 ,赈灾救难,开展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四是参与佛教学术研究,兴办文化教育产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佛教的开放和改革。对内开放的目的是,加强合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外开放 的目的是,建立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联系、对话、交流和合作的机制与形式 。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以道德感召力为基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和组织机制,形成佛教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佛教维护和平、应对地区冲突的反应机制。主要的日常工作有:定期开展关于和平理念的社会宣传和佛法教育工作;在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宣传有利于实现和平的政治主张,对维护和平的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和动员,加强与当地佛教组织或其他宗教团体的合作,在矛盾的双方展开民间的人员来往、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经济合作等活动,如有可能,佛教领袖还应在双方或多方政治领袖中斡旋,以促成问题的和平解决。
21世纪应是更为美好的世纪。一切信教与不信教的人团结起来,为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