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2009年第7期
近代影响佛教发展的大德有很多,但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虚云和尚与太虚大师。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佛教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虚云和尚则从信、解、行、证的角度,为后之来者留下了宝贵而根本的实践财富,是佛教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教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若无此精神,也就成为明堂中的木柝、金字塔中的圣物。
虚老的成就离不开早年信心养成与善友激励,虚云和尚早年得益于明师,中年与善友唱和,由是积累了后来普照人天的福德资粮。鼓山妙莲和尚道德学问超出常伦,虚公受其戒,种下正因种子,再后又承其法。三年木食涧饮的深山修道生活后,得到了天台镜融长老的教导,才不致偏于狂放,行于佛法正道。之后参讲于各讲经法会,相玩于各大善知识之间,渐渐深入法藏,确立正知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北上五台朝圣,南下高旻参禅;在解、行、愿力的推动下,终于彻见诸佛底源,明了祖师不欺人之意。高旻寺参禅开悟后结茅终南及行走江湖,期间为伍者皆大率是月霞、冶开这样的法师善友。这些都是养成虚云和尚法身慧命不可或缺的因缘之一,也由是才有后来大转法轮、普利人天,迥出常伦不可思议之举。给二十世纪中期中国佛教带来一片耀古腾今的灿烂光芒。“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千古真理。就像极其衰微的明末佛教一样,有四大师的横空出世,呈现出兴盛之势。再往前的盛唐时,因为有各宗派大师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所以有佛教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二十世纪早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亦是延续着清末以来贫弱残喘的景象,却能造就如是大师。如今国家强盛,人民安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之光,在此际遇下,佛教更应抖擞精神,乘时而进,养育更多的僧才、大师。这是佛教在这个时代的呼唤,也是这个时代对佛教的要求。也就有了“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的深切期待。
大师不是空中楼阁,是从坚实的基础开始的。那么基础是什么呢?是培育信心。只有在信心的庄严贯穿之下,才能悠游于佛法的大海,进而庄严他人、庄严社会。如果缺失了信心,那么佛法也就成了佛学,成了一门学术、学问、知识、技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就是学者、专家,而不是僧才、大师。大师不是从地涌出,如法华会中的菩萨一样,而是从众多的法师、僧人中,在信心的确立、善知识的磨砺中脱颖而出。信心的培养从深入法藏开始;而善知识的磨砺则是良师益友间相互的激励与教化。
仅仅如此是不是就够了呢?当然不是,这是就眉睫处说。广而言之,需要佛教自身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就是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提到的五个建设。这五个建设是就全体僧团而言。在此基础上,更要加强初入僧团(僧源)和青年僧的教育(育僧)这两个方面建设,他们是佛教的未来。
一、现代佛教的僧源问题
当前佛教经过三十年宗教政策的稳步推进,佛教的教职人员——僧人,在整个人口比例中依然有限得很。《文汇报》2009年2月17日登载了一篇学诚法师的采访。其中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各地批准开放的寺院有1万多所,但与此同时,全国平均每所寺院拥有不到5名僧人,大部分寺院僧才缺乏。目前大陆汉族地区的出家人数才4万多,而处于中国历史鼎盛时期的唐朝,出家人将近30万。这一差距在古今人口基数的巨大变化中显得更为突出。”虽然在老一辈大德高僧的呵护培养下,已有不少青年僧才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但在整个佛教大盘上,仍是十分的单薄和有限。
在这些的僧源中,能够遇到好道场、好法师的加护,同道善友的提携,前前也就不差于后后。若非如此,最起码的善知识都没有因缘遇到,而是病急乱投医,好心出家,到头来辜负了初心,后后也就不强于前前了。
再者,庙多僧少也给僧源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某些戒场中,往往能看到才刚出家不久的三五个、七八个60岁以上的老人在受戒,常住出于对老人的照顾,也就不要他们随众,别住一处,到戒期结束拿了戒牒走人了事。其原因就是某些常住实在是需要人,对于来求度的人也就方便为之。自199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福建莆田广化寺举办规范传戒以后,每次传戒人数就基本控制在三百人左右。近六年间,全国汉传佛教每年平均受戒人数在五千人左右,这样的僧源远远不能满足各地现有寺院的需求。寺多僧少,供需失衡,自然而然地对于僧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连带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目前内地汉传佛教经批准的约有34所高、中级佛学院,在这么多的学院中,闽南佛学院人数相对较多。其自1985年复办“至2007年6月间毕业十届本科生,共计毕业男女学僧752名。”在院预科男、女众学僧100人,本科男、女众学僧202人。这里是包括男女二众两个学院的,而其它学院大多只是男众或女众。就目前中国佛学院来说,有两个班,2009年招生46名,现在两班总人数也才90人,每两年毕业一届,那么也就是说每两年培养45位左右学僧。就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来说,情况也差不多,每两年毕业一届,每届一般也就在40人左右。在34所中高级佛学院中,以上所列三家是佛学院中有代表性的,仔细算来,毕业的学僧也不是很多。
本来僧源的不足就已经对佛教院校教育规模和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在毕业学僧中,有一部分积极投身于院务和寺务之中——他们正是各寺院求之不得的人才;有部分全身心地悠游法海、专门从事弘法研究;还有一小部分很快就被社会淹没。淹没的原因也正是信仰之信心没有培植起来。而信心的培植,正是佛教而今而后之关键。
二、当前育僧问题
新时代对佛教也有新要求。僧人应该具备爱国爱教、深入佛法等基本品质。其中信仰纯正亦是基本品质之一。作为僧人,信仰是其根本,如果僧人信仰缺位了,夫复何言!信仰需要不断栽培养育,这也是培养僧才的初步;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专才,从中孕育大师。
当前僧教育,很多法师、学者都曾论及,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要培养的是宗教家,其行为足以为人天楷模。假如品行太差,就连社会一般人的素养都比不上,何以化导社会呢?所以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是要倡导素质教育。未来的佛教教育应该以提升人的素质为重点。”(济群法师《我理想的佛教教育》)他认为僧教育要从基本素质来抓起。那么僧人素质当然包括至关重要的基本信仰。
在僧人信仰养成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环节:一是剃度师父启蒙,二是戒堂师父规范,三是依止师父教化,四是学院法师教导。这里第一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是决定因素,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僧人未来的修学方向。如大德身行言教,对与弟子或学人影响至深至远。如太虚大师、虚云和尚,其门风不同,学僧、弟子的风格虽有差别,但他们的学僧或弟子皆是现代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此即是大德教化之功。又如现在的一诚长老,承继了临济和沩仰两宗法脉,而其教育弟子,引导学人的风格多是沩仰 “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船”(《人天眼目》)人事相应,物我交融的风格,对弟子言传身教影响至深。亦如已故的佛源长老,以云门截流之机,教引弟子,坐下良将高材不乏其人。这样是大德身传言教对学僧信心和行为影响之重要。
戒堂虽然时间较短,但因为是一个僧人之为僧的重要阶段,堂中规矩、三师七证对僧人信仰的信心培养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依止师父是指依于某位师父学习而言,优秀的依止师父可遇而不可求,依其学习对学僧的信心养成也很重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虚老在云居山上曾办过一个“佛学班”,其学习方法之一是背诵经典。如今云居山真如禅寺也办了一个“禅学院”,我们尊敬的一诚长老非常关心,每谈及此事都很认真严肃地强调:“佛学院学僧要背经文”。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观念,恰恰是现在学僧信心建设的起点。
请法师以大座的形式讲经说法也是虚老办学院的方法之一,当时请的就是近代大名鼎鼎的海灯法师。一诚长老在重建江西佛学院的时候也延请法师升座讲经说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僧学风道风相对朴实和扎实。
这两个方法,现代教育视之为落后落伍,跟不上形势,恰恰是一个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就像现代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样。我们要的是培养僧才,针对初学者就培养信心而言,读诵经典能更好地深入经藏,体究佛法;而讲经说法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学僧生起信心。
在信心培育的基础上,其次是培养专才。一类专才是专宗;二是专科。专宗是就某个宗派而言,深入研究,出专宗人才。专科是就目前佛教界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如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研究人才、弘法人才等。专才的培养基本是在各专科学院,或者各学院专科;教内学院,或者社会学院中完成。“应当培养佛教急需的专业人才、社会急需的职业人才。就佛教自身的发展而言,出家人在实际生活中应当具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管理、财务、人事、文秘、公关、图书与档案管理、园林、文物、佛教艺术、寺院规划、设计、建设等。就社会需要而言,出家人必须具备心灵辅导、减压、调解各种问题等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应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佛教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净因法师《汉地佛教院校课程设置调研报告》)但当前各级佛学院大同小异,课程差不多,自身特色不明确,要培养专才真是不容易。有了专才,才有孕育大师的可能。
如果说,大师如虚云和尚,给人以偏向传统守旧的意蕴;那么太虚大师亦是大师,可谓前卫了吧?太虚大师早年如果没有大德如八指头陀及其师公的教导,如果没有普陀山近三年的闭关过程养成对佛法的信心,很难说在他40岁的时候没有出人意料的变化,尽管这样40岁时他还有变化身份的念头(见印顺长老《太虚大师年谱》)。由此亦可见善知识及深入法藏以养成信心的重要之一斑。弘扬佛法需要法师,振兴佛教则需要大师。不论是师徒传授,还是寺院教化、学院教育;不管是养成法师,还是造就大师,都要从信仰和信心开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盛放之白莲喇荣四月的一个下午,阴霾密布的天空,不时飘落雪花。一个师父穿过办公室两排屏风之间的小道,来到我身后,拍了一下我的肩。当我回过身时,她大吃一惊:“你怎么哭了?”
我和她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两年前,一位发心道友联系我,问我是否能为一位刚加入学会的学员安排一下住处?她刚学佛一年,有一个四岁的儿子,最近又怀孕了,因为不愿打胎,家中掀起轩然大波,丈夫把她的经书、上师像、上师的光碟都撕烂、砸碎、吐上唾沫,从窗口扔出去……她出走喇荣,想看看,她是否可以不再回去。
我见到她时,她对我甜蜜、无声地微笑。她还很年轻,发型和着装一尘不染,虽然时尚,却没有丝毫的世俗之气;她说话轻柔,举止温雅,很难想象,这样纤细柔弱的身躯,如何承受怀孕生子及抚养孩子的艰辛!
在学院的日子里,她和几位远途而来的佛友为伴,每日早出晚归,听课、拜见上师、求取传承、接受灌顶,不改一如既往甜美、温馨的笑容,从未流露出丝毫的疲倦,也没有一句发言。谁又能想到,她正面临人生的可怕关口,一场生命的巨变即将展开。
她临走时找到我。有人出售一个破败的小木屋,只有一万多元,她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把它买下来,她希望获得我的建议。
我直言,如果她不能在小木屋中居住,而是把小木屋留待未来的某一天,还是不要买下。未来很长很长,小木屋无人居住,会变得越来越衰败,直至变成一堆废墟。她说,在她到来之前,可以让其他人使用。但是,我说:它需要有人来维修、护理,你鞭长莫及。如果有一天,你能来到喇荣住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住所,一切都会得到解决。
她放弃了喇荣小木屋之梦,回到都市,回到她一触即燃的家中。烈火熊熊的丈夫正暴怒地等待着她的出现,要将她吞噬。如果他能够离开她,也许,他会毫不犹豫将她唾弃。她已经发疯,已经无有可爱之处,她不顾一切将这个曾经甘馨之家拖入风雨飘摇中。如果第二个孩子出生,因违背国家人口政策,他们将面临失业、罚款、孩子的户口、孩子的上学等一系列可怕的经济重负……
他只是希望她能清醒,能睁开眼,能看看这个世界。在这个孩子诞生之前,每一天、每一分钟,他们都可以挽回这个错误的结局,绕过这个可怕的泥沼,而她,无论他如何劝说、辱骂,乃至大打出手,一直默默地、一声不吭地忍受着,要带着他一起跳进去。
他憎恨她,他把解冻的虾塞入她的嘴,因为她吃素!他抓住她的头发使命地摇晃,避开她的大肚子,用另一只手猛击她的头和背部。她早上翻身时,疼痛失声。她计划远远地离去,但一想到四岁的儿子会因母亲的永远失踪,呈现呆愕、木然的面容;想到儿子的一生会将思念与痛楚深埋心中,会在他父亲的影响下,长成一个充满邪见的人,她无计可施,无路可去。她呼唤观世音菩萨,泪水一遍又一遍洗刷着她的面容。
第一次听到大悲咒时,她泪流满面。她曾在大悲咒和观音心咒之间徘徊良久,不知她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她的终身所依。她自认一无所长,没有帮助他人的能力,如果持诵大悲咒,有一天,她就能以大悲水救苦救难,抚慰悲苦的心灵。但后来,她还是选择了观音心咒。她想象,观世音菩萨能迅速听到她的一声声呼唤,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在内心极度无助和悲怆的时候,在世界只剩下苍天和生命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是横亘在她和绝望之间的小岛,她可以在其中栖息,直至恢复生气,重又回到她的世界,直面一切。
她曾经幻想,如果有人告诉她,只要能踏入刀林之山,跳入火焰之海,就能成为观音菩萨的侍从,永远跟随在观世音菩萨的身边,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穿行而过或纵身跃入。
孩子出生了,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仿佛是为了报答母亲的艰辛,她的到来,化解了横亘于她父母之间的深渊。她不哭不闹,看见任何一个人都喜笑颜开,尤其喜爱她的父亲。只要一看见父亲,她不仅咯咯出声,还四肢挥舞,欢喜雀跃,令这位一心不要她在这个世界上出生的父亲讶然、惊喜而又汗颜。孩子的天真,融化了他心头的坚冰。
她重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她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这份工作的薪水不是很高,但活轻。她的办公桌上,放了一个绘有八吉祥图案的电动转经轮;抽屉里,装满了索达吉上师的法本和法物。她悄悄地利用上班空余的时间自学,一周五天的上班时间中,她沉浸在上师讲解的《入行论》和《前行》中,悲喜交加。
她下载智悲电子杂志,上智悲论坛,只要一看到出家人弃世出尘,在高原烈日下抒写自由人生的文字,就热泪直流。他们是先驱者,她的同类,正在实现她此生希望实现的理想,向着佛法的腹地行进,已趋入到高山之顶一个广大辽阔的地域。
而她,面对一双年幼的儿女,不知道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圆喇荣小木屋之梦!每天,她只有上班期间一点可怜的空隙,只要一回到家中,佛法的大门就在她身后奄然阖上。
所有和出家人、和索达吉上师相关的文字,都是她欢欣和悲痛之源。每周一至周五听到和看到的甘露妙法,是她在家中与孩子、公婆和丈夫欢喜相处的源泉。
只要一回到家中,她就拼命干活,让公婆得到休息,尽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周末的时候,她让照料了孩子一周的公婆出去散心,自己陪伴孩子;她把一个月几千元收入全部交给丈夫。见她行为无可挑剔,丈夫渐渐回心转意。
上班来回的路上,需要四个小时,这是她最为宝贵的时间之一。她听索达吉上师讲解的《般若摄颂》,背诵《般若摄颂》颂词。她和我联系,说她很想为上师发心,只要是她能做的,她都愿意做。我们安排她校对,她把仅有的一点学习佛法的时间又挤了出来,用于校对。不久,她在智悲论坛看见我的一个帖子,帖中叙说了寻找有声书播音员的艰难。她来信说,看到那个帖子她很难过,她会尽力去寻找播音员。
自从智悲佛网开辟有声书专栏,有声书录制的进展一度非常艰涩、缓慢。还没有等一部论典录完,非佛教徒的播音员就会销声匿迹;好不容易找到一位音色绝佳的佛教徒,谁知她的声带上却长了东西!我们放弃了大部论典的录制,如果能得到一位虔信而又敬业的播音员,我们会惊喜莫名,如获至宝。
她给我发来了几位播音员的小样,让我随意挑选。他们每一位都很专业,让我喜出望外。她让我给她需要录制的书目,并答应每次录完后,她来校对,反馈给播音员,督促他们修改,最后,把校对修改完的录音发给我们,由我们的发心人员配乐。
短短的几个月中,她不断联系播音员,温柔地询问他们的进展,鼓励他们,发喇荣的图片和上师网站、博客的链接,让他们生起信心。她询问我某些词语的发音,给我一个又一个惊喜——那些校对修改之后的音频。就这样,智悲佛网有声读物页面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忽然重现生机。
我问她?您是怎么找到那些播音员的?是朋友介绍的吗?
呵呵,是啊。她说。仿佛她是位神通广大之人。
发心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当完成的音频寄到,我们忽然发现,播音员的语速越来越快。我们希望能将播音员的语速稍稍调慢,但播音员坚持,这会令她的声音失真,她坚决反对。为此,播音员迁怒于她。她只有再再向那位播音员致歉,将过错揽于一身。为了不至于推翻重录,牺牲她俩的艰苦劳动,我们不得不接受美玉之瑕。
还有一次,她校对并督促对方修改后,我们找到发心人员配乐,准备发布时,却发现在最初几分钟内,有两处明显失误。因担心整个文件的校对质量,我们让她返工。她非常抱歉,重新校对,并让播音员再做修改,又花了很多时间才传给我们。
常常,为了成办一件小事,需要几番口舌,几番周折,不断地协调和修正。但她总是温柔平和,耐心解释,两边传递信息,不失宁静欢喜的心境和柔和的态度,小心翼翼护持着他人的心。
在她完成几部论典之后,有一次,她为熟人问我要上师的电话,我告诉她,我们有规定,不能将上师的电话随便给人。她并未居功自傲,心生分别,而是对此表示谅解。有时,她询问我她的梦境的寓意,我告诫她不要执着。我担心自己语言不够委婉,没有顾及她的感受。但事后,她并未因此心生疏远。
在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之后,她告诉我,虽然破费周折,但又有两部小论即将完成。她说,她可能要休息一段时间。一方面,她担心播音员心生厌烦;一方面,她需要积累。
是不是你付钱给播音员?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呵呵,她说,被你猜到了。
她告诉我,她丈夫每月只给她八百元,用于吃饭和车费,她是用信用卡贷款,而后用每月的节余慢慢还。现在,钱已经告罄。我恍然想起,前不久,为了给她一位亲戚做佛事,她拿出了信用卡上最后的1400元钱。我陷入到深深的、不可抑制的感动中……
她学佛的时间很短,就有如此的勇气和正见!为了让她腹中的孩子获得人身,她在身心受到极大煎熬之时,不断发愿,愿观世音菩萨加持这位与她有缘的孩子,能有闻法和修行的机会,能成为一位利益广大众生的人。她一直无法成为学会的学员,没有完整听过一部论典,但具有密乘最重要的信心和清净观,有一颗令人温暖、柔软的心,清净如水晶,鲜少分别,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佛法的角度,去理解显现中的一切……
四月的平原,春暖花开,单位组织的活动中,去饭店吃饭的应酬也在增多。她曾经时尚的发型已经枯萎,美丽的时装也失去了往昔的风尚。在一个周末,她着了魔似地想烫发,不由自主地向理发小店走去。她希望能焕然一新,在这个世界重新感到她的一席所在。
烫发要340元,这个价不贵,在一些理发店,做一次头发都超过这个数。可是,她在小店附近,在梧桐树的叶影里久久徘徊。自行车、小汽车和行人纷纷从她身边而去,花儿完成了从生长到凋零的花期。最后,她又缓缓回到家中。
有几个人,曾经来到有声书的网页,将那缓缓流淌的配乐有声法本收于MP3,在公共汽车上、在街头巷尾,一句甘霖之法忽然流入到他的心田?
那就是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