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下凡(图片来源:大菩文化摄影:江天彪)
有的人即使不学佛法,也同样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这就构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造化。懂得为人之道的人,内心世界永远是美丽和安宁的,他们不会在漂浮不定的现实中徘徊挣扎。面对世事,我也同样坚持着自己的原则,那就是:原谅别人。
造成痛苦的原因或许会有很多种,而不能原谅一个人的话,心里就会种下仇恨的种子,从此会连累自己的身心,让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越来越多。所以,试著去原谅别人,才能解除内心的压抑,释放快乐的自己。
在寺院时,有位老人曾经对我讲过一件关于他原谅一个偷牛人的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明白了原谅别人也就是释放自己的道理。
寺院周围的人们过著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随著四季的变换,他们如同那些随时要迁徙的候鸟,唯一重要的交通运输就是牛。老人和他的妻子很爱护他们所拥有的那几头牛,视牛儿们为家中的成员,从未想过用它们的生命来换取所需的食物,他们也不要求每天都能吃到肉。夫妇俩没有儿女,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也就是那几头牛了,但是夫妇俩都觉得很满足,依然过著安宁详和的日子。草原上大部分牧民就像这对老人一样诚实、善良,但也有好逸恶劳、总想着不劳而获的人。
有一天清晨,老人发现一头健壮的牛不见了。老人心急如焚,很担心牛被人杀了吃掉,于是老人日夜都在为那头丢失的牛祈祷,希望有一天它能够安然无恙回到他的身边。终于,老人通过别人的帮忙,知道那头牛原来是被草原上一个年轻人偷走了。老人只想知道牛的生死,只要牛不死,找不到也无所谓了。后来,年轻人的家人带着他来到了老人的家,老人知道牛已经被卖给了一个肉贩子,这意味着这头牛已被宰杀。年轻人的家人表示愿意赔偿损失,而老人并没有责怪偷牛的年轻人。他把年轻人叫到跟前说:“我们草原上的牧民生活条件虽然恶劣,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成为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我们更应该通过我们的信仰去了解杀生的罪孽是多么的深重。我不要求你偿还一头牛给我,只是要求你学会做一个踏实善良的人。佛祖千百年来对我们的教导,就是要让我们学会丢弃不良的嗜好,偷盗打劫是丧失人性的行为,做一个守本分的人要比做什么都要强。”
老人的话使年轻人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决定将自己家中准备宰杀做为食物的一头牛放生,以示自己悔改的决心,希望在放生的那头牛的身上延续老人那头牛的生命。藏族人喜欢用放生来增加自己的福报和功德,所以年轻人希望老人亲手将准备放生的牛在耳朵上穿一个孔,并系上一根象征自由的红绳。因为在牛耳上系上红绳,就表示那头牛永远不能被杀生,不管那头牛以后是丢失了还是落到任何一个草原人家的手中,都会用它耳朵上的红绳来标示它是被放生的,而不用担心会被宰杀。
老人对最后的结果很满意,虽然丢失了自己心爱的一头牛,甚至结束了它的生命,但是用它的生命可以唤回了一个人的良知,唤回了年轻人弃恶从善的决心,这对老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欣慰了。
老人告诉我:“我如果不原谅他,他就不会懂得领情,也不会明白我原谅他的原因。即使我不原谅他,我的心里也会不好过,因为这件事会时时干扰我的生活,我又何必自讨苦吃呢?我原谅了他,也等于是安慰了自己。”
老人虔诚地信仰着我,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说。我虽然是一个转世活佛,但是很多道理是从这些平凡老人和周遭的人们身上学到的,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代高僧
释道密。姓周氏。相州人。初投耶舍三藏。师习方艺。又从邺下博听大乘。神思既开理致通衍。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敕召入京住大兴善。师资道成复弘梵语。因循法本留意传持。会仁寿塔兴铨衡德望。寻下敕召。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寺即文帝所生之地。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此寺中。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紫气满庭状如楼阙。色染人衣。内外惊禁。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寒甚几绝。困不能啼。有神尼者名曰智仙。河东蒲阪刘氏女也。少出家有戒行。和上失之。恐其堕井。见在佛屋。俨然坐定。时年七岁。遂以禅观为业。及帝诞日。无因而至。语太祖曰。儿天佛所祐。勿忧也。尼遂名帝为那罗延。言如金刚不可坏也。又曰。此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自为养之。太祖乃割宅为寺。内通小门。以儿委尼。不敢名问。后皇妣来抱。忽见化而为龙。惊遑堕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告帝曰。儿当大贵从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而尼沉静寡言。时道成败吉凶。莫不符验。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积三十余岁略不出门。及周灭二教。尼隐皇家。内着法衣。戒行不改。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重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祚后。每顾群臣。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里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乃命史官王劭。为尼作传。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因改般若为其一焉。仁寿元年。帝及后宫。同感舍利。并放光明。砧磓试之宛然无损。遂散于州部。前后建塔百有余所。随有塔下皆图神尼。多有灵相。故其铭云。维年月。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民庶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诸州供养。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仍为弟子。法界幽显。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三宝。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诸众生发露忏悔。文多不载。密以洽闻之誉。送此寺中。初下塔时。一院之内光明充塞。黄白相间兼赤班气。旋绕朗彻。久而乃灭。道俗内外咸同一见。寺有四门。门立一碑。殿塔廊庑及以生地。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掘基至水。获金像一躯。高尺许。仪制特异。正下塔时。野鸟群飞旋绕塔上。事了便散。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基内又放萤光。后遂广大。绕塔三匝。寺本高显素无泉水。洎便下汲。一夕之间去塔五步。飞泉自涌有同浪井。广如王劭所纪。及大业伊始。从治雒阳。上林园中置翻经馆。因以传译。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