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83集 2015年2月25日 讲于 香港 【解】“十念”者,如《观无量寿佛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笺注》曰:十遍称名也。 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这一句佛号念十遍,这叫十念。 【解】望西曰:经十念顷,专称佛名,为十念也。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以上经论义同。乃至“十念”者,指称念名号,下至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此乃指其至下者,故云“乃至”。若能多念,则多多益善矣。 他们对《无量寿经》有深刻的研究,其成就不在中国祖师之下,很值得做参考。 “仅得”是什么?人在临命终时,一生没念过佛,命终之前只念了十句,这就叫“仅得十念“,这是最少的;甚至于还有一念,十念念不到,一念。一念怎么样?也能往生,这法门不可思议,真的是难信之法。 那我们要追根究底:为什么临命终时一念十念能往生?什么个道理?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有怀疑,你的信心有问题,就不能往生。这一念具足真信真愿,一句佛号能往生,原因是你本来是佛,道理在此地,信愿持名,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帮助你。你要不是本来是佛,他就帮不上忙。 那谁知道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是佛,我也是佛,他也是佛,本来都是佛,跟中国古圣先贤所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圣人,这个意思就是人人本来都是圣人。你看连《三字经》上都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本来是善,不是学来的,是天生的,本来就是善,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圣贤,这个要承认。 |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四章 曹洞宗禅诗 二、云岩昙晟的《宝镜三昧》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83—89页
二、云岩昙晟的《宝镜三昧》
曹洞宗禅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理论依据是《宝镜三昧》。洞山良价在云岩昙晟处亲印宝镜三昧,并把它传授给曹山本寂。《宝镜三昧》文辞简练,却奥义无穷,将洞山一脉的修持精华,悉数包容其中:
如是之法,这本来现成的大法,
佛祖密付。佛祖已经密相传付。
汝今得之,你现在既已得到它,
善宜保护。就应当好好去保护。
银碗盛雪,银碗里面盛著白雪,
明月藏鹭。明月之中潜藏白鹭。
类之弗齐,分门别类虽不一样,
混则知处。混然一体各有所处。
意不在言,意旨岂言语能表述,
来机亦赴。有来机就能去应赴。
动成窠臼,此机一发则成窠臼,
差落顾伫。不知变通枉自踌蹰。
背触皆非,肯定否定都不正确,
如大火聚。恰像燃烧著的大火!
但形文彩,只要缠上语言文字,
即属染污。它就已经属于染污。
夜半正明,纵是在暗夜仍明亮,
天晓不露。纵是在天明不显露。
为物作则,它成为万物的准则,
用拔诸苦。可救拔人生的诸苦。
虽非有为,虽然不是有为之法,
不是无语。却绝非什么也不做。
如临宝镜,站在晶莹的明镜前,
形影相睹。形体与影子两相见。
汝不是渠,你不是镜里面的他,
渠正是汝。他正是镜子前的你!
如世婴儿,就像刚出生的婴儿,
五相完具。眼耳鼻舌身已俱备。
不来不去,既不是来也不是去,
不起不住。不是生起也非粘著。
婆婆和和,咿呀学语体露纯和,
有句无句。虽有声音却无意趣。
终不得物,终究没有粘滞外物,
语未正故。是因语言仅是空壳。
重离六爻,将离卦六爻来分离,
偏正回互。得偏正回互的宗旨。
叠而为三,六爻重叠成为三组,
变尽成五。五度变化偏正回互。
如猎草味,五味子一籽五味足,
如金刚杵。金刚杵两头虚中实。
正中妙挟,既正又中妙而双挟,
敲唱双举。击节和歌同时并举。
通宗通途,通达佛法悲悯人世,
挟带挟路。解行相应人我一如。
错然则吉,迷悟不二交错大吉,
不可犯忤。动念起心与道相忤。
天真而妙,佛性天真何其灵妙,
不属迷悟。不属於迷不落于悟!
因缘时节,随缘而明遇机而显,
寂然昭著。寂然空寥万化顺应。
细入无间,小到进入分子原子,
大绝方所。大到超出天地宇宙。
毫忽之差,只要有丝毫的差错,
不应律吕。就不与大道相应和。
今有顿渐,权且设顿悟和渐修,
缘立宗趣。为学者指出归乡路。
宗趣分矣,归乡路既然有细则,
即是规矩。就成为修行的法度。
宗通极趣,顿悟菩提渐修禅道,
真常流注。真如即可常流且住。
外寂中摇,外形寂静内心摇动,
系驹伏鼠。如驹与鼠暂被系缚。
先圣悲之,先圣感于这种状况,
为法檀度。设立妙法进行救度。
随其颠倒,随顺其妄想颠倒心,
以缁为素。权且认烦恼作觉悟。
颠倒想灭,将颠倒之心再颠倒,
肯心自许。便立证无上菩提道。
要合古辙,要想合于古佛轨辙,
请观前古。请观看前代的范例。
佛道垂成,为了成就无上佛道,
十劫观树。长久的修行少不了。
如虎之缺,这好比是虎耳渐缺,
如马之馵。也好似那马足发白。
以有下劣,为逗起凡夫求道念,
宝几珍御。以种种宝物相诱引。
以有惊异,为断除佛法奇特心,
狸奴白牯。说狸奴白牯有佛性。
羿以巧力,羿凭借他技巧娴熟,
射中百步。能百步外射中目标。
箭锋相值,可禅机如激箭相交,
巧力何预?又哪里用得上技巧?
木人方歌,你听木人唱起了歌,
石人起舞。你看石人跳起了舞。
非情识到,凡情凡识难以理解,
宁容思虑。又岂容管见去卜度?
臣奉于君,臣奉于君事奉于理,
子顺于父。子顺于父理事回互。
不顺非孝,儿不顺父非称为孝,
不奉非辅。臣不奉君不足为忠。
潜行密用,潜行密用禅道无穷,
如愚如鲁。世俗观之如愚如鲁。
但能相续,只要能精勤相接续,
名主中主,就是无上的主中主!
《参同契》已标“回互”之说,《宝镜三昧》则倡“明暗交参”之义:“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夜半正明,是暗中有明;天晓不露,是明中有暗。所谓“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所谓“暗”,指无形无迹无色声香味的本体界,即空界。明暗交参,谓本体界与现象界交互参合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明暗交参的观念,同样发展出“正偏回互”之说。《宝镜三昧》喻之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混”即平等,“处”即差别。银碗里面盛着白雪,明月之中潜藏白鹭。现象界包容在本体里面,不可分割。但是,本体与现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是主,后者是偏是末。因此,必须“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曹洞宗的正偏回互、五位功勋皆滥觞于此。《宝镜三昧》以形影喻体用,“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对洞山的开悟也有间接的启发:
师临行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曰:“但向伊道:‘只这是!’”师良久,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与么会,方始契如如。”(《洞山悟本录》)
洞山过水睹影,深切地感悟到了云岩悉心传授给他的体用、理事的奥秘,因而得以彻悟。
此外,《宝镜三昧》提出了“背触皆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的不触犯原则,指出对本体肯定否定都不行,般若如同烈火,近傍不得。只要形于语言文字,就是染污了它。《宝镜三昧》还描摹出“木人方歌,石人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迥超知性理解的禅定直觉境,这对曹洞宗遵守不触犯原则、大量运用禅定直觉意象,亦有滥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