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区哪个公园可以放生鸭子

时间:2023-02-19 17:14       来源: 未知

  庐山东林寺《净土》杂志副主编 朱景东(法名:梦度)

  一、“和谐”的内涵

  营造一个和谐的世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周易》上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谐”的内涵,丰富而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笔者浅陋的学识,认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八个字可以概括。各安其位是因,各得其所是果,一个能够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的社会,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里,各安其位是关键。所谓各安其位,是指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守住自己的本分,明白自己在社会大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安其位,谋其政,不越位,这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人人如此,社会怎会不和谐?不少人指责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不负责任的思想,其实这些人哪里知道,这八个字恰恰是一剂消弭乱源、达成和谐的良方妙药。

  信佛学佛的人,在我们国家据估计有一个多亿,而每一个佛弟子能否明白自己的本分呢?讨论一下佛弟子的本分,应该是有意义的。

  二、怎样才算是佛弟子

  笼统地讲,一个人只要受了三皈依,就算是佛弟子了;严格地说,则还远远不够。只有当一个人接受了佛陀所开示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信),愿意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道理去生活(愿),并真正地在生活中去实践佛法(行),具足信愿行,才算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佛弟子。

  佛弟子又可以分为在家众和出家众,下面简略地说说各自应守的本分。

  三、出家人的本分

  依圣言量及祖师大德们的教言,出家人的本分可概括为四句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

  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此是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出家所为何事?唯在了生脱死耳!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旅泊三界,轮转六道,受苦无穷。故印光大师屡屡以“死”字劝诫行人,“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学道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可成”。此是真为生死,亦即出离心。

  孔子总结儒家学问的纲要,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大乘佛法的核心则在于菩提心,展开谈,即是我们早晚课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成就无上的佛道,即志于道;愿断除无尽的烦恼,显发本具的光明性德,即据于德;愿度尽九法界一切众生,即依于仁;愿学习八万四千无量的法门,即游于艺。此是发菩提心。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证果。概言之,即信愿行。信我与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故,不能证得,故愿我与一切众生断除妄想执著,证得吾人本具的佛性。信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信愿的确立与坚固,即是实相正见逐步获得的过程。信愿如目,行持如足,有信愿而无行,譬如无足之人,必不能抵达宝所。因此最终要落实到实修上,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此是以深信愿,老实修行。

  衲僧本分,在此四句。僧人若能守住本分,则上可以圆成佛道,下可以普利群萌;外可以辅翼治道,内可以复兴教宗。本分以外之事,皆属不急之务,当弃之如敝屣。

  四、在家居士的本分

  居家学道之士,谓之居士。在家佛弟子的本分,亦有四句。印光大师开示云:“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何为敦伦尽分?吾人生活在人伦世界,则必然有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所谓父子、夫妇、兄弟、君臣(上司与下属)、朋友。吾人必然在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中扮演种种角色,对儿女,我们是父母;对父母,我们是儿女;对上司,我们是下属;对下属,我们是上司;等等。人际关系的和谐,端在于敦伦尽分。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称之为“人伦十义”。若人人能够做到敦伦尽分,则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无事;若父不慈子不孝乃至君不仁臣不忠,则必是衰乱之世。

  《周易》云:“闲邪存其诚。”意谓防非止恶,以诚敬对待人与事。修身做人,贵在诚意。人有至诚,则易与人相处;彼此信任,做事易于成功。与真诚相对的则是虚伪,如果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口蜜腹剑,阳奉阴违,大家都带着假面具生活,那将是多么的可怜可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义甚浅显明白,三岁小孩皆晓得;履践则甚为艰难,八十老翁犹行不圆满。然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宣说的,佛弟子宜随顺佛语,勉力行之。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四句属世间善法,是修道的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此四句属出世间善法,是修道的正行。合而言之,这八句话,实际上是佛弟子修行的道次第。在家居士在圆满世间善法的基础上,亦应积极修持出世间善法。而最圆顿直接、方便究竟的修行法门,则莫过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了。

  五、僧俗二众的相互关系

  僧伽为佛教的内护,居士为佛教的外护,两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僧众有弘法利生之责任,居士有护僧护教之义务。僧有僧的本分,俗有俗的本分。僧若不能老实修行、弘法利生,是为失职,逐渐会失去社会对僧团的崇敬。然而,僧从居士中来,在家居士若不能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则僧众的根基总难牢固。

  明清已降,居士在佛教中发挥的力量与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僧俗二众的本分没有变。居士虽然可以在弘法利生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住持佛法的根本在于僧团,这是佛法的幢相。如何使僧俗二众和谐相处,共同护持圣教,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六、以戒为师,淡泊乐道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老实修行”,这三十二字,是古时大德对后学的谆谆教诲,圆满地开示出大乘佛法的道次第,佛弟子当奉为圭臬。这里面一个根本的精神,即是“以戒为师”。持戒能得清凉,持戒能得解脱。吾人能以戒为师,守住这三十二个字,于世间,便是真君子,于出世间,便是真佛子。淡泊乐道,弘法利生,在这个五浊恶世,标立出佛教高洁的法幢,则芸芸众生自有归依之方,茫茫六道必有停转之日。

  谨愿:

  佛所游履,

  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南无阿弥陀佛!

佛化生活|正确的发财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根据佛教教义,有六种发财方法。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特有的发财的方法。

  正确的发财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却给葡萄松了土,葡萄架上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点福报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厚道、宽厚会获得财富,给予他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心宅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信心法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行持善业,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能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

  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些人,他做事顺利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在佛法中,主要根本的佛法是: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的非常重要的。

(六)布施

  你或许会怀疑,布施是给予他人,给他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一块叫悲田,一块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还有一块是“福田”,在三宝地里。在敬田、悲田、福田里面播种——布施供养,一定是会有收成的。

  佛教“七圣财”

  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如法求财 不以非法

  什么是如法(依法、合法),什么是非法呢?

  一般人以为从辛劳劳动得来的财物,便是合法的,其实,未必尽然。从非法职业得来的财富,是种下苦因的,这又有两类:

 一、非国法所许

  如从事的职业,没有违犯国家——或是居留地国家禁令的,便是正业。如国法所不许的——或不许民营的,不许外侨经营的,不许种植(如鸦片)或出卖的,就不可以作。国家的法令,不论国民或侨民,都应该遵守。不可阳奉阴违,触犯禁令。

  二、非佛法所许

  有些职业,不一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偷盗——小偷、土匪;或开设淫窟,出卖淫画、春药为生的;或东欺西骗,以说谎为职业的;或酿酒,开设酒馆等,便是与盗、淫、妄、酒有关的职业。这些职业,佛弟子是要避免。

‍‍  有的是在与朋友往来和社会活动中,非法得财。广义的说,这都等于是窃取。略举经典上常说的几点。

“窃取他物”

  对于别人的财物,起贪染心,设法窃取,或顺手牵羊地取为己有。又如别人遗失的东西,拾到了应该归还原主。如拾得而私藏起来,就等于窃取。还有,对国家都有纳税的义务,如故意拖延不缴纳,或偷漏税等,这是减少国家收入,增益自己财富,属于非法得财。

 “抵赖债务”

  借债应该归还,如抵赖而故意不还,是非法的。不过,有的不幸而事业失败,破产了。依因果律说,来生也是要偿还的。但他确是事业失败,无款可还,即不能说是非法。可是有的事实上有能力归还,藉口失败,而不肯清还债务,这是非法。

“吞没寄存”

  比如,他人把财富委托知己,寄存在友好处。等到寄托人死了,受托人便吞没寄存的一切,欺负他的后辈,这都属于非法之例。

“欺罔共财”

  几个人共同投资,组成一个公司;公司的财产,便是股东的共财。如某一股东,负责在公司办事,拿出偷天换日手段,伪造账目,欺弄股东,把共有财富,转移到自己的腰包去。又如弟兄的共有财产,未分家时,有的先于中窃取,化公为私,这都是欺罔共财。

“因便侵占”

  利用地位及职务上的便利,而损害服务事业。比如,采办的从中取回佣金;浮报旅费或交际费;低价卖出,高价买进,而自己从中分得一分。总之,为了个人利益,使服务的事业少收多支,都可说是因便侵占。

“藉势苟得”

  利用权势及职务,非法得财。或故意刁难,甚至设局陷害等,或纵容亲属收取贿赂等,花样繁多。

“经营非法”

  从事工商事业,获得合法利润,本是极正当的,但其中也有许多非法的。如货不真,价不实,量不足,以获得额外利润。或冒用他家商标,欺蒙顾客,多得利益。至于不顾国计民生,乘机抬价,囤积居奇等,不但为佛法所不许,也会受到政府的取缔。‍‍

‍‍  一则故事

  佛弟子目犍连,在家时很有地位,自然就有些有地位的朋友。他的好友中,有名叫陀然梵志的。目犍连出家以后,常在外方弘法。一次,回到了家乡,陀然梵志当然是他所关怀的一位。有人告诉他:“陀然依赖自己的地位、势力,作种种不法的行为,从中取利。他是勾结人民,要胁政府;同时又勾结政府,欺压老百姓。”听了,心里为他的老朋友难过。

  一天见到了陀然,想起他的不法行为,目犍连就以老友的身分,呵责他不该那样的胡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陀然解释为出于不得已。“为了孝养父母,培育儿女,还要修福积德,祭天神祖先等。没有钱,怎么办呢?”

  目犍连告诉他:“就是为了供养父母,培育儿女,修福祭祖,也是不可以非法取财的。”目犍连知道他是一篇鬼话,所以进一步追问:“真的是为了这些吗?”陀然与目犍连是宿生有缘的,也就说实话了。原来他有一位妻子,衣食住行,样样要讲究,天天要钱花。没有钱,就连吵带闹,弄得家庭不安。陀然为了这,所以才胡乱搞钱。目犍连大不以为然,说他愿为妇女的奴隶,自己作恶,而不顾将来的恶报。劝勉他痛改前非。

  这个故事开示:凡是非法得来的钱财,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是罪恶。人不能不依财物而生活,但财富要以清净如法得来。一不谨慎,会种下恶因!‍‍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