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石区放生鱼的地方叫什么

时间:2023-02-20 17:43       来源: 未知

  曼殊诗的心性透视

  吴正荣

  见相即见心,苏曼殊诗无一例外地泄露着他的内心世界,而他的真正内心世界却往往由于他的才华而不被重视。因为成长过程的缺失,他形成了一颗敏感,多情甚至畸形的心灵。他的作品或者生活中跌跌撞撞的行迹,都是他心性模式的外化。近代文人中,再没有谁比他更能体现生命的苦谛了。

  一、苦谛的集中显化

  《成唯识论》说:“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一切皆苦是佛教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苦难,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人必然为无常空苦之因果所累。但是,佛教的伟大在于提供了可以解决人生痛苦的大智慧,虽然逃不离因果之苦,却可以“不昧因果”,心体空明宁静,因而人活在世界上未必要受无量诸苦。

  佛家所讲的“苦”,不仅单指肉体上的生老病死,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逼迫烦恼。苏曼殊人生的轨迹就是最直接的“人生即苦”的体现,苦成了他诗歌中最主要、最普遍的命题。他想要超越,但时代的变化和他心理的自我障碍一次次使他的理想破灭。于是他知苦,想超越苦,又自造苦,而迷于苦。近代史上,苏曼殊又一次将人生之苦演绎深化。

  这首先固然是因他的无上才气,而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他受意识中累积的苦难左右而形成的性格。他似乎比同时代的作家更敏锐、更深刻地感受这诸行无常的世界。在他那里,人生的各种“苦感”“苦相”都得到了细细的吟咏、体味。如:他有“相逢莫问人间事,故国伤心只泪流”的亡国之感,也有“寒禽衰草伴愁谚”独自怅然。佛教宣扬人生如苦海,而它产生的初衷,正是为了普渡众生,超脱诸苦。故他在近现代这个特殊的时期“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为真理而献身”。中国近现代佛学复兴即根源于这种利生无我的菩萨行观念,一如梁启超所说的“学佛者当不厌生死,不手涅粱,地狱天堂皆为净土”,苏曼殊正是这种理想的极力践行者。但熟悉曼殊诗的读者都清楚,苏曼殊真正感通读者的并非其政治理想作品,而是一首首摄人心魄的情诗,他心性中所有的愁苦都集中地由爱情诗中倾出。

  曼殊诗“其哀在心,其艳在骨”,句句华美,篇篇苦愁。苏曼殊已经形成了以写苦为美,以愁为好的心性认同。如《本事诗》十首、《无题》八首。对人生愁苦的反复吟咏咀嚼,使得曼殊诗洋溢着悲情、绝望,曼殊迷恋上了“苦”。

  苏曼殊也常寄情山水,大部分山水诗都是以墨和泪写就的。以《吴门十一首》为例,无一明快。“愁恨”、“伤心”、“可哀”、“凄绝”等伤情字眼随处可见,“暮烟”、“孤踪”、“哀草”、“故国”、“夕阳”等伤感意象一以贯穿。他一生的心迹行迹都是“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闾门”,而所谓“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画境罢了。

  二、禅情对抗:障碍的建立

  苏曼殊是个和尚,但其行迹与和尚不大沾边。他说:“生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多谢刘三问消息,尚留微命作诗僧。”有如此多的烦恼忿恨,最后不过是做个空有其名的诗僧罢了。苏曼殊为自己在尘世中的种种特立独行留了一条路:不求做佛,将世俗的情留住,特别是对女子的爱。在这个过程中,苏曼殊将解脱和爱情对立了起来。然而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此,禅是个体悟见超越个体的“存在”以后与万事万物的同一圆融,它与爱情并不构成矛盾,是人自己的心性模式在制造障碍。苏曼殊在求禅的过程中一直与情作斗争,建立了执著。这并非解脱,而是越来越偏执于去破除所建立的对象,离禅更远了。

  曼殊二字本来就带有佛教文化的气息,有人可能以为苏曼殊也如济公一样,入世修心而不修行迹,所以往来烟花柳巷而心不乱。问题在于,本该品尝爱情时,他选择了逃离。并且,“出家”对他而言并非一个有限制意义的概念,他身处寺庙不过是借以栖居。所以对异性的突然背离绝不会因他是个形式上的比丘,而是自残,他用这种行为感知生命。据说苏曼殊经常吃糖不停,被称“糖僧”,吃冰时又往往撑得自己奄奄一息。作为苏曼殊的好朋友,陈独秀认为这些举动是苏曼殊的自杀政策。在男女情缘上,他又何尝不是如此。曼殊和众多的诗僧一样,一切都似乎是必然对立的:“由个人之苦痛而上升至伤情忧生的禅情就会时时刻刻显露在他的文章中,并使他的诗歌徘徊于“隋生智隔’与‘情断智生’之际的迷离状态,情真意切却又攀越凡尘”。

  一方面,他对女子是真心的爱怜:“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百助是日本调筝艺伎,身份低微,但有才有貌。苏曼殊告诉她别为身世悲谛,其实她如仙子一般冰肌玉骨。久久之后,他的袈裟斑斑点点,初疑樱花,细看原是百助的泪滴脂痕。苏曼殊有着日本血统,百助是日本人,所以称其为同乡,并且对樱花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此诗虽是劝慰百助,但何尝又不是他的形影自伤,他也承认自己对女性的爱是难以放下的:“收拾禅心侍镜台,沾泥残絮有沉哀。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劫后灰。”从今而往,且将求佛侍道之心休歇,一心与所爱坐镜台前卿卿我我。自己的心本来就做不到像沾在泥上的飞絮一样不动,如今,对着泪滴琴弦的女郎,怜爱之心更愈不可自制了。

  苏曼殊渴望女性的爱,但他却以一个似是而非的和尚的目光来看待爱情。最终以僧人的“钵”盛满泪水给所爱之人。之后,他绝不可能对此释怀,于是只能永恒地处在这种心灵的折腾中。他虽一直试图超越红尘情事,但还是无法斩断情丝。作为一个直率、本真的诗人,他入佛门只是为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安慰,并试图自救。但入佛门后,他又戒律松弛,无法赎救,更愈敏感的心又在自设的禅情矛盾中苦受煎熬,于是“苦寒”自然地流露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国文学史上,苏曼殊又一次将人在现实中的心灵苦难放大,走到心灵痛苦的更深层。

  三、随缘与孤僧:脱离整体的特立独行

  二十世纪中前期是一个大家辈出的年代,虽逢乱世,但思想开

  化。唯其如此,那个时代才给了苏曼殊这么一个怪人以生存空间。生活上随兴所至,做着和尚却携柳问花。将自己独立于世俗,“纯祖香草美人遗意,疑屈子后身”。丝毫未考虑到社会的观念和势力随时有可能吞蚀他。

  苏曼殊的生活是困顿的,但一旦有钱便立刻花掉。据说某一次他得了钱,便大请其客,连不认识的人也请来了,想放怀高兴一下。然而酒席之间,他却突然若老僧入定,默然不语,搞得大家不欢而散。他其实很清楚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过不愿改,也改不了。当陈独秀问及他的生活时,他回答说:“契阔生死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这种生活体验,注定他是一个美丽心灵的流浪者。不过,对生活上的漂泊他看起来不甚在意,虽然心中的苦浸入骨髓,客观上却使他更深刻地体验着生活。对表象上的东西,在他看来色即是空。既然出入烟花之地尚无不可,又有什么事情又不能做,更别说与女性的往来了。所以他说:“相逢天女赠天书,暂住仙山莫问予。曾遣素娥非别意。是色是空本无疏。”。

  色空无异,俗世凡情锁不住他自由的心灵,正因为心中对此无著无碍,他才做得到如此开化豁达。不过,只有在他不看重的事面前才会表现出浑不在意,据说当初同盟会发津贴,苏曼殊不是同盟会会员,却去找廖仲恺领钱,廖仲恺请示孙中山后将津贴发给了他,并将苏曼殊的名字列入同盟会会员名单。领到钱后,他才不管什么会员不会员,扬长而去。

  行云流水,是苏曼殊的行踪,然而貌似逍遥而已。他是孤僧,时常无端哭笑,其情之苦全然可见。对爱的执著与反复是他情感上的挫伤,而对着个体生命他也总是郁郁寡欢,他成了一个以洞箫抒怀的孤客:“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春雨箫声中,他的身躯似乎更加消瘦了。行路天涯,漂沦憔悴,还是浙江的潮声亲切些。他离家后便未回过家,不是不想回,而是家对他的伤害太大。而今留取微命,衲衣破钵,他都不大清楚身处何地了。隐隐约约地潮声和漫天飞舞的樱花在心底唤他的小名,有些疲惫了。三十五岁,短短的一生,但整个现代文艺界都被他激起千尺波浪。其为人,为文都尽显本色,他过得也真堪称行云流水。近代佛学大德圆瑛大师认为苏曼殊已证阿罗汉,茗心大师更认为苏曼殊修心独异,于妓院悟道。苏曼殊做出了人们最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给近代文坛留下种种猜疑和佳话。

  曼殊诗泄露了一代才人脆弱的灵魂,心性是一个人生命轨道的推动力,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表现形式。而这种心性的惯性是由生命中的某种缺失造成的,苏曼殊缺失什么呢?他的成长过程受到过严重的挫伤,身世的不确定性,母爱的缺失,家人的鄙视。这些因素都是形成他狂傲,自卑,既想拥有爱情却又主动毁损的根源。然而文学本身就是奇花异草,太过平常的心灵产生不了它的养分。曼殊脆弱却不停跳跃的灵魂划过,留下了足以令人景仰的心灵痕迹,同时,这又何尝不是众人自身生存状态的映照!

  吴正荣(1958- ),男,云南玉溪师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和传播工作。

  出自: 《山花 》 2010年6期

海涛法师:断疑生信

  师父常跟我讲,一个人要出家,最怕什么?最怕没有带着圆满的心,出家的目的是因为社会不好,或因为谁对我不好,有失落感,所以他躲到佛门里来,也因为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最后难免伤害了佛教。虽然我向来自认为出家的心态很健康,但师父的一番教训我仍然谨记在心,深怕自己在无意中做了对不起佛教的事,所以我开始研读经典,吸收利益众生的方法。我想我们同学也是一样,总希望完成一个学程以后,可以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力量。我有很多医生同学,我常跟他们讲,做医生的不只医病人的身体,这不够的,还要视病如亲,对病人多开导,使他精神愉快,病情自然改善。以下的时间,我们让大家发问,解除大家的疑惑。

  请问:佛教说有上一世,下一世,这是真的吗?要是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那我们修行不都白费了吗?

  【师父回答】:好,谢谢,生命真的有轮回,所以你上一世所做的,正在影响你现在,而你现在所做的,也保证影响未来,这叫因果不爽,功不唐捐,所以各位必须有生命的计画,不要一直把幸福建立在这一世,这是最可怕的。世间人的观念,女人希望嫁个好先生,男人希望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事业顺利,这就算成功了。佛教的观念是,世间没有一丝毫可以追求快乐之处,因为一切的拥有无法永恒,一切的感受变化无常,偏偏我们一天到晚告诉自己,我得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最痛苦的地方,为什么?当人临死之前,那种爱别离苦,那种身心分裂乃至对未来的恐惧,一丝一毫都无法解决,也就是说,世间的这些东西不能帮助你获得真实的自在与快乐。但各位也不能说,那我不用努力了,放弃了,不是,我们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努力,从今开始讲好话,赞叹父母,尊敬师长,乃至于进一步深入经藏,受持三皈五戒,种下出世的善根。

  有人问:如果皈依很多师父,可以吗?

  【师父回答】:当然可以,我师父如虚长老,师公真华长老,这一点最慈悲了。真华长老帮我剃度,是我的剃度和尚,但他总是说,老和尚虽然给你们一些行为模范,但你们还是要多参访善知识,多多学习,不分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教派。很多人知道我拜了很多师父,他们的优点全值得我终身学习,师父曾经叫我参访一个娶了两个老婆的韩国和尚,我起初有些犹豫,但亲近之后,发现真是个善知识,他改变了我许多观念,他的慈悲心超过常人好多倍。师父为了让我亲近他,故意称病,他说海涛啊!你代替我参加他的法会,去随喜,住他家里。回来以后,师父一直跟我要他的相片,他一看到相片好欢喜啊。从那次以后我的观念改变了,我们凡夫总是以最高标准要求别人,我吃素,你也该吃素;我怎么样,你也该怎么样…。我看过许多国外的法师、仁波切曾经结过婚,但是修得很好,很值得赞叹。虽然他们结过婚,有小孩,但那种利益众生的慈悲心非常坚定,所谓「观德不观失」,这一点很重要。

  再来,有人问:人总有很多习性,该如何做到不抱怨?如何做到冤亲平等呢?

  【师父回答】:这点各位必须要修观,首先要有惭愧心,问自己怎么会起不平等心呢?怎么会抱怨?一旦没有惭愧心,不懂得自我审查,那就不用谈了。第二,心中要有爱,方法很简单,不要听我讲而不做,看见你最爱的人,最尊敬的人,要想着如何关怀他,希望他离苦得乐。再来,也开始对不认识的人起这种心,因为你对自己所爱的人一定会付出,没什么稀奇,必须进一步把这种付出用在不认识的人身上。修行最忌讳漠不关心,不管别人死活。如果你能做到,久了以后,内心自然冤亲平等,所以说「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各位,我们都深爱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亲做坏事,你敢到处乱讲吗?你一定不希望家丑外扬,尽量掩盖,不让别人知道他的不好,而我们对待别人也用相同的态度就对了。

  再来请问:扫墓的时候能不能施食?

  【师父回答】:施食就是布施食物给一些无形的鬼道众生,包括树神、土地神,所以施食没有问题,拜好兄弟基本上也是施食的观念,但我们以前的施食观念是有条件的。自己的祖先才拜,自家的地祇主才拜,我们这一区的城隍爷才拜,这都是以自私为动机,不是佛教的修行。佛教的观念是:相信世间有六道轮回,也相信有很苦的鬼道众生,千万年来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但施食不是给祂吃就算了,那等于喂流浪狗一样,不行,你今天施食了,祂明天还会饥饿,所以除了布施吃的以外,藉这个机会以佛号及咒语与祂结缘,希望它种下离苦得乐的善根。那一天在台北,一些居士一起到杀鸡的地方,里面都是鸡骨头、鸡皮,整条水沟都是鸡血,外面有五个大桶塞着满满的死鸡,他们就在那边作施食,我内心很感动。

  再来请问: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跟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两者有冲突吗?

  【师父回答】:完全没有,这是个人的心愿,若是你发的愿如此,弥勒菩萨就来接引你;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但必须了解往生的条件是什么?诸佛菩萨都有净土,他们一定大慈大悲,打开大门等你来,问题是你有没有条件进来,若是没有,那你必须创造那个因。往生弥勒净土的因是什么?皈依三宝,修十善法,弥勒净土是欲界的第四天,那你至少要有第二三层天的功德力才行,五戒十善必须做好。就像你想去澳洲,澳洲欢迎你来,但你必须自己买机票。弥勒净土有许多的不退转菩萨,他们都将在五十六亿年以后,跟着弥勒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参加龙华三会,证得不退菩提。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分了比较多的层次,所谓四土、三辈、九品。阿弥陀佛的伟大在于,既使罪大恶极,只要想去西方净土,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念他的名号,一念乃至十念,净念相继,就可以到他的世界去,一个阶段以后,阿弥陀佛亲自教你,让你圆满证得空性,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所以两个净土都好,全凭个人愿力,不要有比较心,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分别心,可是我们凡夫的烦恼多,一天到晚都是我执我见在作祟。

  再来请问:施食给鬼道众生可以用荤食吗?

  【师父回答】:当然可以,但最好不要,你把人家的肉拿去供养鬼道,虽然鬼道吃到了,但那一只鸡也与你结了恶缘,所以最好用素菜。

  再来,如果一个人一直觉得痛苦,该怎么办?该怎么让自己快乐?

  【师父回答】:没关系,来佛陀这边,佛陀的正法中没有迫害,没有痛苦。要是了解佛法,才知道真正的快乐是什么。我们以前知道的快乐是别人爱我,别人升我官,别人替我鼓掌,那是乞丐的快乐,乞求别人给我快乐;真正的快乐是征服自己的欲望,真正的快乐是一切受苦的众生愿意接受我的奉献。所以感到不快乐是因为不了解快乐的真实原因,而我们有义务告诉他正确的方法。

  再来请问:听师父说喂流浪狗很幸福,但我却很苦,因为必须经历它们的老病死,很难承受。

  【师父回答】:错在哪里,知道吗?你爱上了狗,不行的,各位帮助它,但是不要用感情执着它。所以佛陀告诫弟子不能养宠物,但没有告诉你不能救流浪狗,这个重点必须把握。有的居士养狗养到最后,没有它不行,没有看到它受不了,我说你糟了,可怜啊,做狗奴才了,也变成感情的奴隶,这不行。各位发心救流浪狗,发心救人,很好,但不能用世俗的感情,这会失去佛法的力量。

  再来请问:狗狗可以安乐死吗?

  【师父回答】:那我要问,你可不可以安乐死?当然不行,安乐死是要下地狱的,安乐死就是杀生,安乐死就是自杀,都是不正确的作法。佛教讲因缘,生命有各自的因缘,若因缘还没结束,不能随便放弃生命。若是一只狗它真的很痛苦,你要祈请佛菩萨帮它消业障,不能帮他安乐死。任何人都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要随顺因缘,我们是帮它度过苦难的因缘,不是帮它结束生命,不要颠倒了。

  最后两个问题:他说妹妹已经往生一年多了,虽然她走得很平静,可是对她的思念一直没有减少,我还能见到她吗?

  【师父回答】:你太执着了,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老实讲,我出家以后,妈妈想到我就哭,你看我会不会难过?太太想到我也会哭,你看这对我有没有帮助?所以不能这样。我必须做得更好,引导他们生起正念才对,所以应该断除对妹妹的这种感情的思念,对她才有利益。我常讲,你要把对家人的爱用于爱一切受苦的生命,事实上她做过你的妹妹,也曾做过你的子女,不要以为眼前的这种关系才算数。

  最后一个问题:曾经有人教我,为家人回向或写消灾牌位的时候,只限于自家人,尽量不帮别人写,免得冤亲债主找上门,请问这观念正确吗?

  【师父回答】:非常错误,不慈悲,跟你讲的那个叫恶友,恶知识,你赶快离开他。有些人说在家人不能作回向,说你的功德力不大,回向给别人会损害自己,那都是错误的观念。

  最后,我希望各位都能找到自性的佛陀,他在哪里?在你心中,不管你在哪里,下地狱或做畜生,心中的佛陀不生不灭,永远存在,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是找到自性佛陀,就有生命的目标,才是真正的爱护自己,再也不愿意去污染自己。外在的佛陀只是示现让我们知道众生都可以成佛,让我们知道人人有佛性,希望大家都能听闻佛陀的教法,智慧如海,大爱无边,广度众生,共成佛道。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