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我境况又开始不佳,就总是想佛菩萨给予点化应该如何做。后来马上梦到一条地下河,河水很浅,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花色各异的鱼,醒来以后知道自己的福分还没有成熟。因为鱼不大不多,还是地下河水。我在几天后发愿放生泥鳅2000斤,当即转运改命,后三个月放完,06年极其顺利。
05年底,有一次和我爸爸放生泥鳅300斤,回来以后,晚上9点睡觉了。次日凌晨3点就起床,我伸了一下胳膊,觉得已经完全睡足,不需要再睡了,我就起来,念佛,开始早上的念佛和工作,身心清净。我曾经想每天只睡6小时的,因为我知道成功人士的第一步是控制自己的睡眠,很多人如拿破仑等,都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我也曾经努力几次想3点起来,可一直没有做到,每天睡眠9小时还懒洋洋的这样。这次睡6个小时起来以后,我很惊喜,知道和放生有关。就去问同修,同修告诉我,善能生定,能灭罪。我非常高兴,马上又去放了200斤泥鳅,希望能够保持着睡眠时间在六个小时的状态。
几百斤泥鳅倒进江里以后,我喜欢慢点倒,看到泥鳅成片不断的落入水中,看到他们无数条在江面翻滚,真是无比欢畅。他们很会享受,不断的扭动调整着身体,有的会一动不动,顺着水沉下去,试探水的深浅,若触碰到东西就一跃而起。还有的顺水飘荡,把水当作水床了,
我对女朋友说,泥鳅只要有东西吃,无论是你是草还是小虫,他们都可饱腹,并且他们有非常强的生命力红山区应自然的能力,他们喜欢逆水上游,不甘堕落。有些泥鳅还会感恩,不停的在江面跳“甩尾舞”来给你看。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感应。
佛陀圣诞日,在红山区放生大约800元的鳝鱼,来自红山区的游客集体给我们鼓掌。我生日那天,为表孝道,在红山区珠江放生,路边的《羊城晚报》记者连忙拍照,认为难得,“应该登报宣传推广”。前几天,在红山区,顺路买下25斤田螺撒进江里,旁观的一个中年人虽然不懂佛法,但是他对我说:“你这么做,我很尊敬你。”这些都是人和人之间的感应。
我们不管是修行还是放生等等都应该坚持,我们不要只做了几遍没有好处就放弃了,这样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谛?什么是四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谛概说“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谛的苦谛
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的集谛
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谛的灭谛
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红山区、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四谛的道谛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转*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除八正红山区,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
四谛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