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放生联系 《弘化》2011年第6期(总第70期)阿弥陀佛中稿

时间:2022-11-09 14:27       来源: 未知

48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铸造得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10:1(即4.8米)中稿的塑造水平。而在佛教边缘化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大陆,要塑造一尊既形似(符合三十二相的度量),又神似(表达佛的慈、悲、威)的佛像,挑战性甚大。这不仅考验着佛像塑造者心中的佛性,同时也在考验中国大陆众生的共业能否感召出一尊庄严如法的佛像。


余在建东林大佛之前,对佛像知识几近空白,原以为只要找好一个雕塑家,提要求,等验收就可以了。讵料事情远非这般简单。雕塑家的专业水平或有称许之处,然其大多信仰隔膜,因而对佛的内在精神无从把握,当然也就难以用雕塑语言加以表现。这大概是中国大陆多数佛像形似而神不肖的症结之所在。东林大佛的中稿塑造也同样面临这个瓶颈。鉴于此,余与大佛监理同仁即与雕塑家进行了深度的互动讨论,为其讲解佛法,并参与样稿修改全过程(大的修改有4次)。克实而言,东林大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回顾大佛中稿诞生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小样稿的确定。2003年11月与12月,两次征集佛像小样稿,经过专家评审,遴选出孙纪元教授的小样稿,作为修改的基础,经半年的修改,验收通过。


第二阶段,中稿的前期修改。2004年6月由4稿放大到中稿,在武汉重工公司车间作放大泥稿,因近年关,孙教授坚持改成石膏像,运回兰州继续修改。在此期间,余与明贤法师、陈伟居士多次前往兰州参与修改。其间2006年3月,对中稿作了一次根本性的修改,中稿初步显出大佛的风范气质。


第三阶段,中稿的后期修改。大佛铸造单位招标结束后,孙教授的中稿便于2007年8月由兰州运抵南昌桐青铸造厂。各界人士及信众纷纷前来观瞻,不免又有许多评议。在基本肯定之余,普遍认为佛像略显单薄,表情带苦相。有一激进观点甚至建议要推倒重来,等等。大家提出种种意见,说明大众对佛像的观注,代表着大众希望佛像尽善尽美的心声。于此,我们作了认真的回应,决定请参与过天坛大佛放样的郭东清老师在原有中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为确定好大佛的表情格调,筹委会于2007年“10·1”佛七期间,向前来参加佛七的海内外信众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四众弟子大多倾向佛的欢喜相。由此,我们定下佛像格调——大气、慈悲、欢喜相。郭东清老师是力量型雕塑家,每天在石膏像上挥斧修改,或添或减。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其敬业精神与强壮的体魄,令人赞许。后期修改过程中,有两次大的修改。一是2007年10月,样稿在气度与表情上,比2006年3月稿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大众也比较满意。以此为模本,铸了一尊4.8米的铜像,并且贴金,于2007年阿弥陀佛圣诞日开光,供奉在大佛指挥部的佛堂中。


中稿已铸成铜像,正等待放大,似乎可以休息了。余主持4.8米铜像开光法事,端详佛像,内心感觉佛像的神韵气度还不到位,便决定作最后一次修改。2008年3月春节后,余带上侍者德亮师住在厂里,前后两次,计二十余天,与郭东清老师讨论、研究,讲解阿弥陀佛的内在精神,大平等的普度、无条件的拯救、无等伦的威德、不可思议的摄受力。恢宏、大度、慈悲、威力,像大慈父,宁静中欢喜,方正中威德,金色巨手的垂接,两足宽大的稳重,让众生由衷生起大皈依、大靠山、大安乐之心。这二十几天与郭老师的互动修改,亦增进了余对阿弥陀佛的理解,内心似有某种东西被唤醒。在寒冷的车间,我们在下面念着佛号,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脚手架上的郭老师,能将佛的神韵再现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尊令大众眼睛一亮的佛像出现了,这就是2008年6月样稿。至此,余感觉已尽全力了,佛像的效果最后完成得如何只有等到大佛安装完成,由大众来评议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走笔至此,余内心唯有惭愧与感恩。惭愧自己福德智慧浅薄致令大佛工程进展缓慢。感恩诸佛菩萨的慈悲加佑,感恩恩师传印大和尚的全力支持,感恩孙纪元教授与郭东清老师两位雕塑家无我无私的倾力创作,感谢参与小样中稿修改过程并提供诸多良好建议的明贤法师、镜义法师、陈伟居士、密可水居士、欧阳学明居士、李宏伟居士、陈镇波先生、段启来教授等。其中陈伟居士自始至终参与,对中稿的艺术把控贡献最大。借此短文,对参与大佛中稿创作与修改的诸同仁馨香祝福。最后,祈愿阿弥陀佛接引大铜像,经久住世,广度人天。


南无阿弥陀佛!

《禅露》2012第一期:参悟生死

杨老师,全名杨全德,河南偃师人,具体年龄不详。去年清明节假期,来自越南的妙如法师和小娟,以及来自北京博集天卷的高级编辑王静一行,相约来河南朝礼祖庭,我负责接待他们。四月的郑州,竟然飞起雪花,这是迎接他们到访的特殊礼物。他们为朝拜而来,入住在齐云塔院小客房,体验寺院生活,早课、过堂、诵经,虽然都是辗转颠簸而来,但是丝毫没有疲惫的感觉,当下就进入寺院生活状态。

当天上午,师父让我陪他们去龙门石窟,随从的车有两辆,一辆就是188开的,上面坐着一个和蔼的、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说他负责安排具体事宜,后来得知他就是杨老师。一路上,杨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洛阳的人文景观,并说,在洛阳,想去任何地方,他都可以帮忙,还说要带我去千唐志斋。杨老师很健谈,见我会左右写反字,很是惊讶,说让我在学校等着,要带省委某某领导来见我,我当即告诉杨老师,我一向很低调,给他写字留念可以,但是不要声张。没想到,一时的玩笑话,竟然成为了回忆的一部分。

第二天,按师父的安排,我们去参访禅宗祖庭——少林寺。早上六点多,我们刚刚用完早斋,杨老师带着两辆车已经到达寺院门口。我喊他们进来吃完早饭再走,杨老师说,他们都是吃过早饭来的,不管走到哪里,他从来不吃别人的饭,不喝别人的水。他会看病,谁来接,就跟谁走,随缘来,随缘去。在路上,他给我讲了他和少林寺前任方丈行正法师的缘分,并说在不到20岁的时候,亲近行正法师,是多么殊胜的因缘,他经常步行从洛阳到少林寺看望行正法师。回程的时候,我们去参访玄奘寺,因为师父乘坐那辆车在后面,杨老师直接下车进去喊出住持印观法师接我们进去,我们戏称,杨老师就是通行证,有杨老师在,我们出入无碍。忙碌而充实的一天,杨老师不顾劳累全天陪同,并嘱托客人一行,有空常来,洛阳就是你们的家!他们也未曾想到,这一句,竟然成为和杨老师最后的交流。

去年六月份,因为少林寺在瑞典武术交流中心的部分资料要翻译,王姐约我在邙山相见,晚餐时约杨老师过来聊天,杨老师说他过午不食,没有吃饭,只是聊天,那是我和杨老师见的最后一面。

再次想起这些的时候,杨老师已经去往另一个世界。

世界万物的生灭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但是生并不等于“有”,灭也不代表“无”。就像是水遇冷变成冰,遇热变成水蒸气一样。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死亡并不是终结,只是换一种形式的“存在”。死去的人在众人的眼里是他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站在死去的人的角度也许只是换了一个世界而已。《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提起死亡,想起了一年前远行的史铁生,就想起《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想起那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还有史铁生先生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这是人类进化的规律,也是万物存在的规律。师父说,他们去送别杨老师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助念,杨老师虽然面无血色,但表情温和,愿一念善心,念念相续,成就杨老师的一生,莲花次第开放!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新郑市郑州华信学院基础教学部)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