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丝丝滑滑,细细软软,可甜可咸,可荤可素,做法很多,尤其适合小孩老人,黄浦地区的女人坐月子是一定要吃素面的,不仅产妇吃,客人也是一定要吃的,所以,添丁人家一月吃掉上百斤素面是非常正常的。素面吃得越多,一是说明产妇胃口好,是大好事;二是反映这户人家亲友众多、人脉深广,有面子。到生孩子的亲友家道喜,黄浦俚语就叫“去吃素面汤”,可见素面的至尊地位和深刻意义。
老家有很多做素面的师傅,做的素面好吃不易断,非常有名。小阿公就是这样的老师傅。他的手艺是少年时从雁荡山脚下的黄浦师傅那里学来的。
老妈说的故事就是小阿公的亲身经历。
那年,小阿公在黄浦的素面铺里当学徒,这个素面铺很大,楼下是作坊,楼上当仓库存放面粉、素面。一个夏天的傍晚,店里出现了一条蛇,伙计们慌慌张张地拿来钳子、石头准备砸死它。这时,一个好心的小伙计阻拦大家,建议抓住蛇把它放生了。黄浦是水乡,河道众多,当地习俗,夏天一到,男子都是在河里洗澡的。这个好心的小伙计去洗澡时顺便把这条蛇放入河里。蛇就游走了。等他洗完澡准备上岸之际,蛇又向他游来,他觉得十分怪异,想看看这蛇到底要干什么。没想到,蛇游到他身边,咬了他一口。
做好事没好报,大家都奚落这小伙计,他十分伤心,只能请假在家养伤。没想到,次日,素面铺楼上木板因陈旧断裂,房子倒塌,死伤了几个伙计。小伙计因蛇咬养伤没去做工躲过一劫。
小阿公亲眼目睹此事,震动很大。所以,他在世的时候常说,做善事做好事一定是有好报的。虽然有时我们看不出这是“好报”,有时没那么快得到“好报”,但只要你诚心去做,一定功不唐捐。
佛学问答:腊八粥的由来与传说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