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龟的福报 盲目放生的危害是什么呢

时间:2022-11-13 11:24       来源: 未知

很多人热衷于放生,乃至迷信于放生,或以放生为祛病法,或为双鸭山法,或为消灾法,或为解冤法,或为忏罪法,或为培福法,或为求生净土法。

不可否认,放生是成就多种善法的助行,更是培养慈悲心的一种很好的方便。面对弱势之生灵,行者缘慈而不杀;面对出现命难之有情,行者修悲而救护。以此方便,于一切有情成就慈悲心之行者,则睡眠安隐,无有恶梦,为人、非人爱敬,诸天守护,不遭横祸,面色光彩,资助于定,临终不昧,能够成就尔等功德。

但是,行者如果没有方便成就慈悲、智慧与其它相应善法,即使经常放生、大量放生,虽然放生本身也有诸多功德,但是并不一定就能因此祛病、双鸭山、消灾、解冤、忏罪、培福,更遑论往生净土。

如果平时没有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与良好心态,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自求祛病、双鸭山,这不太现实;如重病患者不看医生、不接受正常治疗,想简单通过放生求得不药而愈,这不太现实;如患病亲友不信因果、不信佛教,家人代为放生时患病亲友因此嗔恚,家人想简单通过放生回向于病者以求其病愈,这不太现实。一些信徒花了不少钱去放生,结果患者病没好,搞得家人诽谤佛教。反之,如果平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与良好心态,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也能自求祛病、双鸭山;如患病者及时看医生、接受正常治疗,即使家人不代为放生,患者病愈也合乎情理。

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人对事挑剔、刻薄、不仁不义、无所敬畏,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求消灾免难、化解冤亲债主,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人对事不挑剔、不刻薄、有仁有义、有所敬畏,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也会自然消灾免难、化解冤亲债主。

如果以前有诸多残害生灵之恶业,行者今后仍一如继往地残害生灵,却想简单通过放生来忏除过往之罪行、消抵将来之恶业,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以前有诸多残害生灵之恶业,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而从此改往修来、不再残害生灵,即为佛教所说的“回头是岸”。

如果平时悭吝、亲近恶友、不务正业、贪心不足、执持邪见,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来培养将来之福报,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平时热心助人、亲近善友、正命自活、知足寡欲、执持正见,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现在与将来也能天天幸福快乐。

如果日常修学中不培养净业三福、不孜孜于成就念佛三昧,行者想简单通过放生来求生净土,这不太现实。反之,如果日常修学中培养净业三福、孜孜于成就念佛三昧,行者即使不刻意去放生,也能决定往生净土。

少一些盲目和任性,别让“放生”沦成“杀生”

导语:据4月27日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有市民反映,有人将500斤的活鱼放生在北京一条水质污染严重的河道内,许多鱼入水后不久便死去。据拍摄视频显示,十几个人抬着鱼筐,沿着河堤下到河边,并将整筐活鱼倒入水中。整个放生活动持续近十分钟,全程有人在旁边诵经祈福,个别放生者对着镜头亲吻活鱼后才将鱼放生。

盲目任性放生太荒谬

是愚蠢的行为

肉眼可见,这一段河水污染严重,这些人竟毫不迟疑地将几百斤鱼倒进水里,颇有些“我只管放,你负责生”的架式。有人全程祈福,有人亲吻小鱼,泛着白沫的脏水,瞬间往生的活鱼,这场景看起来真荒诞。

这些年,我们看多了各种不计后果的放生行为。比如,把动物随便往哪里一丢,这些动物或因不适应当地环境最后死去,或因没有天敌,而危害当地生态。再比如,有人在生活区附近放生狐狸、蟒蛇,伤人伤畜,成为当地的祸害。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跟放生的本意背道而驰。这些变了味儿的、徒有形式的放生行为,很愚蠢。

沦为作秀

放生的渊源来自佛教文化的慈悲,也来自这一文化提倡的赎罪,其核心是讲求众生平等,包括人与动物的平等,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重。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放生不仅没有体现出放生的本意,反而变了质。有些人放生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救赎,有些人放生就是作秀,博人眼球而已,还有的人纯粹是为了赚取利益。今年元宵节,济南大明湖的放生活动就曾引发社会众议,已经被前面放生过的活鱼再三被人捕捞上来,又卖给后面要放生的人,俨然把放生当做了一个赚钱的商业工具,不仅让鱼儿遭罪,更寒彻了人心。

不计后果放生是不折不扣的伪善

不确定是否有放生必要,不确定当地环境是否适合放生,这样的放生,既是伪善,也是杀生,还违反了相关管理规定。如果仅仅把放生当作一种仪式,以期行善积德后的心理满足,那么这样的“精神消费”不要也罢。放生本是好事,是人类救护动物的善举,理应以动物的受益为最大目的,若心思不纯,动机不良,只为了自己的“福报”而不顾动物死活,这就大大违背了佛家出于慈悲心理下随缘之举的初心,变得功利而虚伪。试想平时不做善事,一旦事业不顺,就去放生;一旦生病倒霉,就去放生;一旦发达了想图好名声,也去放生,把动物变成功德的筹码,慈悲心肠背后掩藏的是求名求利的铜臭味,放生就不再是积德,而是造孽。

别让“放生”沦成“杀生”

保护动物从尊重自然开始

放生者的放生是为了积德行善,本意是保护动物的生命,心情可以理解,但放生缺乏科学的指导,只会给动物带来噩运。而且从动物保护、水体保养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做法也适得其反。

别让“放生”成“杀生”,就要教育放生者学会尊重自然、爱惜生命,学习和掌握被放生动物的习性和放生地的生态知识,自觉遵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规,不放生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生物物种,做到科学放生。另外,值得警示的是,对于那些无视政府规定的放生行为,特别是造成村民财产损失和环境严重污染的,应加强事后追责,让任性而为者付出应有代价。

切莫让放生流于形式

众多放生者往往只注重于放生的过程,对于放生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漠然不理。放生者从商贩手中救下活鱼,转身放进发臭的河里,自以为救活鱼于死刑之下,却不知自己只是给活鱼判了死缓而已。水政人员称,潮白河的水质不适合放生,放生鱼存活率低,鱼死后水政人员打捞死鱼,因为死鱼连成片可能会造成水体污染。而如果放生的是外来物种,还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这些善后处理,那些放生者可能还不知道,又或者知道后也漠不关心吧。这样的放生,不过是另一种“杀生”。

《列子·说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邯郸的百姓将捕猎的斑鸠献给大夫简子,简子很高兴,赏赐了百姓,并将斑鸠放生以示恩德。简子的门客劝他道:“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百姓如果知道简子要放生,就会竞相捕猎斑鸠,斑鸠反而死得更多。而捕猎之后的放生,恩过不能相抵。忽视内核而流于形式的放生,与此同理。

当然,笔者也不否认,还有一些真正出自善心而放生的人存在。但是,当这样的放生者一味地放大和强化放生的意义时,真正的善心就会变成过度泛滥的“爱心”。放生切勿沉浸于这样的自我感动式的爱心中,也不可仅仅流于形式。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