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放生群

时间:2022-11-18 00:08       来源: 未知

修《地藏经》,如果与地藏菩萨的大道相应,就不仅求自己解脱,还希求众生都能解脱。这就涉及到一个发心的问题,比如把诵《地藏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还比如说去放生,这都很好。

道场很主张大家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多放生;第二件事多闻法,闻正法,闻了正法你才有智慧,有智慧你才会超出生死轮回。通过多放生可以得到我们想求的财富自在、智慧、健康长寿。所以我们不妨多一点放生,这个是非常好的事。为什么呢?我们放生要拿钱出来买,这个是财布施。财布施是因,财富自在就是果。

放生一定要对着众生念《放生仪轨》,这就种了一个解脱的种子在里面。众生闻了法之后它第二世就有机会转人身,得到解脱,很重要。这是法布施,法布施是因,智慧就是果。

你千万不可以说:哪个法师说我身体不好,我要放三十万条生命,赶快去菜市场买,倒下河就算了,这样就搞错了。一定要对着它念《放生仪轨》,而且要如法地念,不可以法师在大殿念《放生仪轨》,那些放生的东西摆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作用就差很远了。一定要给众生闻到佛法,这样才是。你不要以为畜生道它不懂,你给它八识田种下种子,它就有机会解脱。

有一位法师他出家之后,《妙法莲华经》前半部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得出来,后半部他读了三年都背不到。他就问他的师父:怎么会这样呢?

他师父入定观察告诉他:你前世是一头牛,住在这间寺院的山脚下。有一天,农历的六月六,法师就将藏经阁的经书全部拿出来晒太阳,怕给虫蛀了。刚好那头牛冲进这间寺院,它看到好多经书,就闻经书,那头牛刚好闻的是《妙法莲华经》。而且很巧刚好有一阵风吹过来,书一页页地翻过去,刚刚翻了一半,它就闻到一半,主人来将那头牛拉走了。

那头牛以此福德因缘就死了,脱离了畜生道以后它就投胎为人,而且有这个机缘,今生他就出家。而且他前生用牛鼻闻了一下前半部分,今生他看一遍就可以背出来,后半部分他就读来读去都不记得。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你种小小的因就有很大的果报。所以放生的时候帮它们种这个小小的因,一定要祈求:希望它们快速地脱离畜生道,可以快速地得人身,闻正法,得解脱。这样对着它们念就好了。这是法布施。

一定要买那些如果我们不买来放,别人就拿来杀的众生,这样放生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贪生畏死,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如果它差不多要死,我们将它买来放了,这个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就是果,所以要如法放生。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法放生很重要的。

道场不太主大家放鸟,为什么?现在的人为了赚钱,做生意不顾一切,那些鸟从哪里来的?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人工养的,这些放出去就死了,你不是放生而是放死。一种是去到湖南、广西那些地方,拿一个很大的网,到晚上罩住整片树林,然后拿着手电筒周围照,那些鸟都很惊慌,飞飞飞,一网就打尽了。之后就运回广州,广州又送回东莞,在路途中间,为了你放一只它就死了三只,这样就没那么好了。因此不太主张别人放鸟,除非你见到别人刚好抓到一只鸟,马上把它买来放掉,这样就好,所以不要注重表面形式上的东西。

而且放生一定要放有活力的东西,那条鱼快要死了你都买来放生,不用你放它都会死了,所以买一些有活力的放。而且最好没有什么分别心,你去到市场,见到什么就买什么,这样就比较如法。

另外一个方面,要放在一定是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如果将淡水鱼倒进海里它就会死;将山龟放进水里它也会死;水龟放在山里它也会死。乌龟很怕蚊子咬,蚊子和龟是天敌,蚊子咬龟一口,这个龟马上就会死;同样龟死后磨成粉,你拿火柴点燃一点点,那些蚊子就全部跑光了。所以一定要放在适应它生存的环境。

好像东莞的东江河,全都是用石头砌起来,砌得很整齐,你买一点黄鳝鱼去放,好不好呢?这个东江河的河底很深,边边全部都看不到底泥,它不可能钻得很深,放下去它就会死了。这样就不好了,一定要河两边有土,它可以有地方钻,这样就好,适应它生存的环境。

说这些,就是提醒地藏道场的道友,地藏法门是心地法门,我们要改运,要成佛,都要靠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也就是他力。而恶道众生得解脱,也要靠他力,这个他力,不仅是诸佛菩萨的救度,还要靠佛弟子们布施的福德因缘。

南无本尊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学佛必须放弃现世生活的安乐享受吗?

学佛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度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着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三十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只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我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友情链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