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一系列科学发明、新概念的形成和理论启蒙,一般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意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科学家兼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宣称“意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说过,“‘心灵’这个词不属于具有自身(即幻觉自我)的东西,而只是各种简单条件的组合。”像这种说法,预示着人类“无我”心态的复兴,对本真形态的信仰的恢复;这种心性是建立在一种纯粹的理性和哲学之上的,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但知道“无我”的道理是一回事,实践、体悟、过“无我”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比如爱因斯坦早就想象出原子能可以释放的理论,但实际上原子能的释放是四十年后才发生的。也就是说,理解“无我”比实践“无我”更容易,要真正实现“无我”就要实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是不必要的,但理论是指导和帮助我们实践的准则。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阿罗汉这样的弟子就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有意识地去除了“自性占有”的境界,他们努力将其传播到全人类。虽然他们的目的和目前科学家的目的不太一样,但这种有意识的状态,在千万众生中,真的是凤毛麟角,就像铀、镭这种世界上的放射性元素一样珍贵。每本佛教书籍中都有关于如何修行的提示,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但是,我相信读者会有兴趣关注一件事,那就是佛教书籍中的每一处,总是暗示着中道的原理。这个原则的精神是指导我们在心理和行动上避免走极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效地逐步实现自我意识。
在原子分裂和融合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原子是一个复杂的带负电的电子层,它在相当大的距离上包围着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当一个带电粒子(像正电子、电子或阿尔法拉)和带有电磁场的辐射(像伽马射线)穿过这层空间时,能量会消失,速度会降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粒子3354,叫做中子(不带电粒子),它可以穿透电子层,毫无阻碍地深入,直到击中原子核。佛教徒用一个佛号(读作“阿弥陀佛”)或者一段对话(禅宗术语,用它作为疑问,一直在研究),久而久之,直到打破我执。这种效应和科学家用中子击碎原子核非常相似。虽然原子科学和佛教表面上看起来是两回事,但实际上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极度集中的破能力状态,在科学上叫做“原子”,在佛教上叫做“我”。还有,他们的方向是一样的。——向内。虽然,破我自制力——的释放没有原子的释放那么显著和可怕。所以这两个东西非常相似,我们也不必惊讶。同时,我们也应该欣赏佛陀的伟大,他崇高的智慧和无限的慈悲,就像光和热从自然原子能(太阳)中放射出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