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放生护生会
1、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如下:
2、我们认为,亚洲先辈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制度样本更加多元。当前,亚洲文明在开放中交流、在互鉴中发展,亚洲文明之花正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绚烂绽放。亚洲人民应当树立起高度的文明自信,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的辉煌。
3、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
4、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5、我们认为,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和世界,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和人民友谊,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社会、民意基础。
6、我们希望,亚洲和国际社会以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新的起点,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文明对话,进一步拓展多样化的交流机制和多层次的对话平台;坚持在继承中不断发展,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用创新发掘文明发展动力,充分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加强各国在文化、旅游、教育、媒体、智库、卫生和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守望相助、团结共进,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7、我们高度赞赏中方为推动文明对话作出的重要贡献,衷心感谢中方为举办本次大会作出的巨大努力,愿与中方一道共同推动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8、中国汉地建筑受于周之制。《考工记》云:“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川字形布局,象征河流百川,有芥子纳须弥的含义,寺院就是大千世界,故川字形建筑里突出主次的关系,这只是佛菩萨在成就上的差异,丝毫没有伦理上的差别。梁思成先生认为:“以多座建筑组成的庙宇,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布局,其所注目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现在放生都是订购有功德吗
9、山门、殿堂、楼阁等不同类型建筑合成庭院。把建筑分解成最小的基本单元——间,间与前面的空间——院,组合成院——间的建筑模式,这虚实的空间有水墨画计白当黑的审美理念,而在佛教中体现了“空与无”的思想内涵。寺中重要的殿堂一般都排列在中轴线上。
10、到广济寺朝礼的人们第一眼让人注目的是天王殿。这里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象征着“风调雨顺”。中间为明代铜弥勒像,与各地寺院看到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布袋和尚像不同。布袋和尚只是传说中弥勒佛的化身形象,广济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天冠弥勒。
二、济南放生组织
1、广济寺最大的殿堂是“大雄殿”。《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大雄是佛陀的德号,即伟大之英雄之意。佛具大智慧,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广济寺大雄殿是帝王所敕建,故着黄琉璃瓦。殿脊有香水海,又名华藏世界海,整体呈山形,由水、莲花和一个梵字构成,寓意永恒世界、不生不死。此种殿脊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大雄殿所供奉的三世佛,即西侧过去世迦叶佛,中间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东侧是未来世的弥勒佛。这样的组合供奉方式与常见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世界药师佛组合完全不同。佛是智慧之身,法性平等,所表达的合掌皈依仰慈悲,举头见佛生欢喜的精神完全相同。
2、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50万年以前,北京城所在的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了。从古至今,各种原始宗教以及土生土长的道教都在北京繁衍和发展,外来的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亦相继在北京地区传播,并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北京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体系的北京宗教文化。
3、从北京宗教文化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即历史传承性、吸纳包容性、多元共存性、中心引领性和宗教文化民俗性。
4、历史传承性
重庆放生鱼苗5、道教自东汉产生后,就开始在北京地区流传。当时北京地区属幽州,是太平道活动的主要区域。北魏时期统治者以道教为国教,始建于唐朝的天长观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北京地区第一座道观。金元明清时期,道教在北京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从东晋十六国时起,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北京是五朝帝都,先后经历了34位皇帝。出于政治与信仰的需要,历朝帝王大多推崇佛教,京城敕建的寺庙比比皆是。基督宗教从唐朝至明末清初曾三度传入中国,但都未能取得长足发展。直到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与殖民者结伴而来,靠着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传播。随着基督宗教在北京的传播,北京基督宗教文化逐步融入北京历史文化中。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宋辽时期传入北京。元明清时期,北京伊斯兰教文化体系形成。
6、道教、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在北京地区的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并且有着自己的演进历程和规律。所以说,历史传承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首要特征。
7、吸纳包容性
8、外来宗教都有一个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过程。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曾发生过“三武一宗法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融合的历史流变中,也蕴含着对立、争辩,乃至冲突。正如有的学者分析说:“当冲突超出理论争辩的范围时,就表现为政治上的限佛、灭佛和兴佛的运动。”佛教与中国儒家、道教“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碰撞中各自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三教冲突的过程也是三教融合的过程”。佛教在中国所遭遇的这几次法难,都没有波及北京地区,所以北京地区在历次法难中,反而成为佛教的“避风港”,赢得了发展的契机。
9、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几经波折。基督宗教在唐朝和元朝曾经传入中国,但未能立足。明末清初第三次传入中国,并且在建堂宣教事业上取了一定进展,而且步入了中国上层社会。但是由于“礼仪之争”引发的百年禁教,导致了基督宗教在华传播的又一次中断。直到近代,基督宗教才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庇护下立住脚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掀起“三自”爱国运动,中国天主教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才逐渐摆脱了“洋教”的称号,为中国人民和社会所吸纳。从上述佛教、基督宗教的传播历程来看,也有一个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经过了一个彼此吸纳与融合的过程。
上海放生的鱼哪里买10、因此,吸纳包容性是北京宗教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