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一种宗教)
俗人能说皈依吗?外行人可以讲课吗?居士可以求施舍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众念经祈福吗?居士可以参与和干涉僧侣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被问到。按理说那些是僧尼的职责,不是俗人做的。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将失去在家学佛的地位。否则,你应该出家。一方面,不要勉强出家;另一方面,你要模仿出家的生活,享受出家的权利。这不是在家学佛的初衷。在家学佛是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学佛修行,是为了保护三宝,是三宝的外在保护,不是三宝的核心。
但是时代变了,和尚少了,但是需要佛法和佛教的人多了。在没有和尚或和尚少的地方,也允许在家说“三皈依”。“三皈依”的本意是尊重佛教徒和佛教徒的三宝。指的是佛教徒的三皈依,不是在家佛教徒的三皈依,佛教徒皈依佛门不代表在家佛教徒皈依。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宝》,收录在《明日的佛教》一书中,里面对三皈依的僧宝有非常详细的讲解。
总之,居士虽然不能代替他人自称皈依者,但可以代替其中一个僧人的宝贝在没有人说的地方和场所说三皈依。但是对于一切众生,比如各种动物,不管是生是死,任何佛教徒都可以随时为他们说三皈依,让一切众生种下善根,作为自己未来成功的事业。
关于传经,佛家有佛家代佛的例子,佛教界甚至有长老代佛给和尚讲法、讲义。比如《大乘经》里有维摩诘居士的说法,盛满夫人也有这个说法。所以一个门外汉的说法应该没有问题。按照古代的惯例,居士是不允许靠说事来赚取生活费的,因为居士有自己的谋生之道,并不是靠说教来谋生的。但是,目前这个时代一切都是专业的,佛法的传播也必须是专业的。如果一个居士以弘扬佛法为专业,应该得到适当的报酬,可以作为养家糊口者的生活资源和交通工具。但是,如果你把传教作为赚钱的手段,你会得到极大的支持,不会有任何限制。那不是佛教居士应有的心态。此外,今天或明天的居士,如果为佛教文化、教育、行政提供专业服务,也应得到适当的待遇,以养家糊口。
至于布施,其初衷是给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接触佛教的机会。所以比丘要沿门求善业。最初的目的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种下信佛的善根。现代人把讨钱和化缘联系在一起,这不是佛教的本意。当然,通过在家庭中乞讨化缘,双方都能受益,但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上给人佛理,目的是要钱。现在的布施多为建寺院,很少为个人生活,也有为团体、寺院甚至个人,为举办和保障某种文化、教育、慈善事业而产生的,如印经、办学、建医院、孤儿院、敬老院等。面对这样的活动,和尚要做,俗人当然要做。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乞丐教育家吴训,他以乞讨为生办学,值得鼓励。所以,以乞讨施舍为目的的要求,不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如果你想供养三宝,当然可以;如果是社会福利,可以一样;但是,以佛寺寺院的名义为个人购买私房是违背因果关系的
佛经里没有居士主持寺院的例子。但近代以来,日本佛教一直以居士为中心。他们住在寺院里,生儿育女,世代相传。他们是专业的宗教教师家庭,和家里的普通俗人不一样。此外,民初的、韩等也以居士身份主持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都有道场,但不叫寺庙,如祇园精舍、金陵刻经处、知纳内院、石三社等。
所以近代有很多著名居士主持各种道场的例子,都是用精舍、社、书院、莲社、居士林、居士林等等的名字,从来不用寺院的名字。如果居士一定要主持寺庙,可能是密宗的喇嘛,也可能是神道教的寺庙,而不是住持。因为寺院住持代表的是三宝住持,居士不是三宝之一的僧宝,怎么可能是住持?名副其实是违背佛教伦理的。
所有佛教徒都应该念经,忏悔自己的罪过。既然佛教鼓励生前交往和打坐,死后也应该有同修的打坐帮助。所以居士当然可以帮助别人读书翻身。但问题在于,一些世俗的人认为念经、拜鬼是他们的职业,如先天、龙华、一官道等斋戒宗教就是如此。通常,他们不尊重僧侣的宝藏。一旦有人死亡,需要超度,就会有专门为死者超度的斋公斋婆,他们会遵循僧尼常用的佛教修行。既然是专业的诵经团和忏悔团队,当然也忍不住要被有偿劳动,但这种现象是佛教所禁止的。
也有人问,居士可以用乐器敲打、诵经吗?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是用于诵经、忏悔、修持佛事仪轨,而不是作为谋生之道,就没什么不好。问题是,学会了怎么打乐器,怎么唱乐器,人家很可能会请你东奔西走,忙到放弃自己的职业,把佛祖祷文当专业。这是必须防止的事情。户主在家谋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他们以修行为生,就不会饿死,也不会变得富有。身为信徒的居士为什么要下海赶经书?
至于和尚的事,所谓和尚管和尚,俗人不得参与,更不能干涉。这就好比你不是某个团体的成员,你就干涉了它的事务。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更不要说干涉了。所谓僧事,是指家庭生活的清净、尊严和戒律,以及僧尼之间的摩擦等。如果外行人提问,就好像他们不是军人,走进军营去评判军纪或者处理军务一样。
和尚是一个,因为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之间可能会有矛盾。但是,和尚之间并没有恩怨,也没有深仇大恨。一点小摩擦,瞬间就能解决,所以他们经常以徒劳的方式处理和尚的琐事。如果户主介入,就会把事情闹大,说多了。所以,居士进寺,只需要热心支持,不能互帮互助,谈是非,制造纠纷。俗话说,不看佛面,以信佛、学佛、护三宝为目的接近寺庙。所以,不要因为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僧尼现象,就冷嘲热讽,自寻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