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哪一个寺庙能够代放生龟
1、位于西湖灵隐山麓的灵隐寺,为杭城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庙宇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至今已有1670好多年了。
2、灵隐寺的建立,颇具传奇色彩。前章曾经提到过,印度和尚慧理由华夏云游人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没有知何代飞来?佛正活着日,多为仙灵所隐。"遂正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隐、灵山、灵峰、永福、下天竺(尚有一说为: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除灵隐以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均已没有存。寺院草创之际,佛法没有盛,统统禅林规制,仪具雏形、僧没有甚众,旅客平淡,香火寥寂。所以刘宋智一法师方丈时,因寺院法务平淡,有充足的时候来啸聚群猴,自称猿父,取之顽耍镇日。
3、到了南北朝时,佛界喜得福音,门阀士族尽力发起释教,信奉佛法,广建浮图。事先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取梁武帝萧衍等皆鼎力推崇释教。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回佛",将释教奉为国教,随即劳民伤财,建寺立塔,一时间,佛刹林立,涌现"南朝四百八十寺,若干楼台烟雨中"之盛况。杭州为南朝属地,自然就涌现了很多梵宇。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天子爱释教,便会各处见到寺院,听到梵呗钟声。事先,正在杭州,就建有天真寺、净空寺、东林寺、开国寺、发心寺、孤山寺等,另有很多俗家居士,舍宅建寺,供奉香火。灵隐寺还得到了梁武帝的喜爱,赐田扩建,范围粗具,香火渐盛。不外,如许的好时光不长,至北周武帝年间(561-578年),一度宣告废佛,并命令僧徒出家,燃烧法器佛典,将寺庙充作公产。只管此次法难对北方寺院袭击很大,南边寺院稍好,但还不能说没有丝毫危害。有些胆怯的和尚,传闻法难之声,便暗暗溜走,出家的出家,隐居的隐居,以致灵隐寺堕入萧瑟荒寂当中。
4、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不光规复释教,还派和尚慧诞法师来杭发扬佛法。正在灵隐寺前飞来峰取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到了唐朝,灵隐寺宇已具相当规模。唐朝茶圣陆羽的《灵隐寺记》载:"晋宋已降,贤良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绘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建廊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晨融夕凝。"
5、陆羽,唐肃宗时人。那时他为了撰写《茶经》,观察茶山,曾居住过灵隐。他还写过《两寺记》:"南天竺,北灵隐,有百尺弥勒阁、莲峰堂、白云庵、千佛殿、巢云亭、廷宾水阁、看海阁。"可以说,陆羽的记录黑白常可托的,那时,灵隐寺的范围已很是了得。寺宇的范围一大,世界高僧云集。唐长庆时(82l一824年),灵隐寺僧道峰专修"华严宗",他常正在灵隐寺本山和杭州各寺之间引经据典,信徒甚众。据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载:唐长庆两年(822年),道峰正在龙兴寺开讲《风雅广佛华严经》时,听众达数干人之多,盛况空前。
6、华严宗还名"贤首宗",以其创始人唐僧法躲受赐"贤首"之号,故名。该派以《华严经》为重要典范,以为释教按部就班可分五个条理:小乘(即声闻小乘教)、始教(即大乘初阶)、末教(即大乘末阶)、顿教(顿超顿悟秘诀)、圆教(圆满无缺无碍之理沦)。又以"六相"、"十玄"、"三观"作为基本思惟。阐发了《华严经》有关"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并以"圆融无碍"作为最高的熟悉地步。该教融人儒、道思惟,调和了释教内部各派之间的冲突。那时的灵隐、天竺诸寺,皆奉华严宗,一时间,宗风甚炽。
7、继北周武帝毁佛以后,唐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释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务。唐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钟寂烟灭。厥后,稍作规复,然一时难成气候,仅延香火罢了。到了吴越王钱戮时,情形大有变动。相传,钱氏微贱之时,初奉玄门,后逢高僧法济,对他说"另日成霸吴越,当须护持佛法",并劝他:"好自爱,另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他对法济禅师很是恭敬,"见必膜拜,檀施厚实,异于常数"。法济圆寂时,他亲自撰写赞词并亲执丧礼,追谥为"建初兴国巨匠"。临终时,钱氏又申饬他的儿子:"吾昔自径山法济示吾霸业,自此起家,开国建功,故吾常厚顾此山焉!另日汝等无废吾志。因而,钱氏三代五王始终推行"信佛顺天"之旨,使得杭州城乡,遍及寺院,寺取寺之间,梵音相闻,僧众云集。据史乘纪录:"吴越国时,九厢四壁,诸县境内,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含十四州悉数数之,不堪举目矣。"吴越寺庙"倍于九国",扩建建立的寺院有史可据的就有两百余所。正在杭州的历史上,吴越期间,吴越王"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发兵屠杀",保境安民,休兵乐业,明朗向上的"吴越之治",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更是释教文化的中央。吴越期间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镌刻尤其厚实,寺字园林、佛塔经幢到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加,空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叠见。灵隐寺再一次佛光重现。后汉天福十两年(947年),吴越王钱弘仿曾扩建灵隐寺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两殿。一时间僧众三千之多,常有番邦僧侣前来取经。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他又由奉化请来高僧延寿主持灵隐寺,新建僧舍五百余间,建石幢两座。东建百尺弥勒阁,西有只园,共有殿宇房舍一千三百余间,廊庑弯曲勉强萦回,自庙门摆布衔接住持,称寺为"灵隐新寺"。由宋初文学家罗处约的《重建灵隐寺碑记》能够看得出,当时灵隐寺的修建精巧,环境幽静,内部装潢很是华美,寺容极其肃静。苏东坡《游灵隐寺》一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伐鼓喧晨晡"之句,能够想见灵隐寺正在当时的空前盛况。唐人司空曙《灵隐寺》曰:
8、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9、百尺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10、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前覆地多。
两、杭州代放生群2022年
1、不与方袍同结足,下回凡间定若何。
2、诗中的"百尺金身"取"万龛灯焰",足以阐明那时灵隐寺寺容之伟,范围之大。骚人墨客接踵而至,取僧侣结成方外之交。身处凡间久了,身心筋疲力尽,偶然到寺院走一走,便会像白居易说的那样"我来恍人金天界,三仗蒸炎半点无",宋戴复古也是有"生无适俗韵,老欲结僧缘"之句,颇能道明世俗中人暂躲凡间之想取偶得寂静之看。
3、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皇室对灵隐寺非常重视,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章懿太后赐脂粉钱九千五十四贯为灵隐寺,作为建茸寺庙之用,后又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须要,于天圣八年(1030年),将位于杭州、秀州(今嘉兴)两地良田一万三千佘亩,赐取灵隐寺作为庙产。景佑二年(1035年),住持延珊将凿造于开宝二年(969年)置于吴越王家庙奉先寺(现已废)的经幢两座移至灵隐寺天王殿前。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建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人躲。终仁宗准奏下旨传法院编人《躲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家"的称呼。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会儒释两教,以释教"五戒"、"十善"会通儒家的"五常"。他著有《原教论》一书,极力辩驳排佛者,以"原教论明,儒释一向"的立论,来保护和分析释教教义,夸大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目标,"相资善世",受到举国同等的同等敬服。自此以后,灵隐寺声震世界,海内外释教信徒纷纭前来探求佛法。事先的灵隐寺已成世界禅宗圣地。苏轼任杭州知事时,政暇之际,常到灵隐寺休闲赋诗,不仅将白居易所书"冷泉"两字以后补上一个"亭"字,还写了很多有关灵隐寺的诗句,此中《留题灵隐寺住持》一诗,刻画了事先灵隐寺当头棒喝、香火昌盛的寺庙盛况:
4、溪山到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5、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取蒲。
6、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伐鼓喧晨晡。
7、凝香住持眠氍毹,尽胜絮被缝海图。
8、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为保皇位,偏安东南一隅,没有思迎回被金人掳往的徽、钦两帝,却鼎力大举鼓吹他的"孝道",将一些名刹佛寺改成祀庙斋宫,把净慈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于绍兴五年(1135年),将灵隐寺改成"灵隐寺崇恩显亲禅寺"。高宗和孝宗时常到灵隐寺进香,闲暇之际,挥洒笔墨。宋理宗把显亲禅寺原有的大雄宝殿改名为"觉皇殿",别的赐书"妙肃静域"四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评定浙江省禅院,径山为第灵隐次之,净慈又次之,宁波天童寺又次之,阿育第五。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两月,诏令每一年四月初八佛诞日赐帛五十匹于禅寺。乾道六年(1170年),赐灵隐寺方丈慧远号"佛海禅师"。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亲临灵隐,宣慧远奏对,又赐号"瞎堂禅师",改法堂名为"直指堂",又赐瞎堂禅师"直指堂"印。
9、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灵隐寺仿净慈寺建"田字殿",塑五百罗汉,一时间,杭嘉湖区域哄传"数不清的灵隐罗汉"。正在元一代,共90余年,灵隐寺有建有毁。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宋理宗赐号的"觉皂殿"蠹朽倾颓,由寺僧慈照、方丈正传取平章张缔重建,用时四年,于元仁宗皂庆元年(1312年)完工完工。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竹泉法林禅师自净慈寺迁往灵隐,一度宗风甚炽,朝廷授其金褴衣。不久,因他长时间云游会稽山中,行院具疏奏请朝廷下旨并屡次请他回归灵隐,他委曲容许住了三年,就退居了幻庵。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寺毁于兵火,损失惨重,只管方丈辅良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建,但仅建了方丈室取伽蓝堂,灵隐寺的盛况已不再,已经有过的"罗食千夫"、"撞钟伐鼓"的盛况已成过眼云烟,灵隐寺的衰落于元朝初露眉目。
10、人人皆晓得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是一介和尚,所以朱元璋建皆金陵(今南京)后,就诏今世界推荐空门高僧,召开了"无遮大会"。灵隐寺为江南名刹,自然派了很多和尚前去列入。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把灵隐寺方丈见心来复召京说法,惊动朝野,四众归敬。明太祖亲封他为"十大高僧"之授以金褴法衣,并命他撰"正心"、"崇本"、"观道"、"敬贤"四箴,后因胡唯庸案连累而被坐牢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