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藏教初果」断见惑,「通教见地」断见惑,「别教初住」断见惑,「圆教初信」也是断见惑,名叫位不退。这个位子很低,虽然很低,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虽然他现在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在轮回里头有期限,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他在六道里面决定不堕三恶道,这就不容易,而且一定是人间天上七次往返,就脱离轮回。人间寿命到了生天,天上寿命到了到人间来,人间寿命到了又生天,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不像我们。我们在轮回里头遥遥无期,这个太苦、太可怕了。 今天我们遇到净宗法门,我们知道有个极乐世界,知道有个阿弥陀佛,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我们念佛要往生净土,就永远脱离轮回了,比证初果还容易。证初果真不容易,你看你有能力把身见断掉吗?身见断了,还要断边见,还要断见取见、戒取见,还要断邪见,五大类。末法时期不可能,众生的烦恼习气太重了,外面的恶缘让你见到、听到、接触到,没有一样不叫你生烦恼。烦恼是什么?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七情五欲,你能放得下吗?现在的环境,像刚才讲的烦恼,它只鼓励你、帮助你增长,它绝不会帮助你放下,这就是退缘,退缘太多了,你放不下。 文章恭录—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7集2014/04/09 |
──十四年七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人生观、是观察人的价值与意义,而决定如何及如何发达人生的。古今所说,种种不同,今就佛法言之。但佛法之真谛,离名绝相,凡有言诠,尽归俗谛,故今又就佛法之世俗谛言之。真俗二谛,摄佛法藏尽。然而真不自真,假言相而彰显,是世俗谛的人生观,亦复赅佛法藏尽。佛法世俗谛的人生观,复有多种不同,今就其一以言之:佛法分世间与出世间两种,世间的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出世间的为佛、菩萨、辟支、罗汉。世出世间计有十界,如是十界人为枢纽。吾先辨十界以显人能,而后定人生应抱的观念。
一、所谓世者,谓可破坏,有生灭,隐真理,性有漏,堕在其间说为世间。而堕在其间的有情有六种:前为三善,后为三恶。善道由十善业所感招者。十善,谓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谓不杀、不盗、不淫;口四:谓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三:谓不贪、不嗔、不痴。能以此十善为因,则所感招者为三善;反之、则堕三恶;盖此中所说的天,包常人所说的仙与神。阿修罗、亦神之一种。此中所说的鬼,亦业力所招的业报,非通常俗人所说人死为鬼的鬼。然鬼可大分为二:一者、福德鬼,二者、饿鬼。吾人所处的世间,为苦乐参半、善恶升沉之中枢。世间六类有情,皆为因果律所支配,而能招之因即是业力。业分善恶二类,吾人一举一动,不善即恶,故逸乐的天堂善业招感,极苦的地狱恶业招感,而造作善恶业之能力,以人类为著。
二、出世间的;即超出无常、无实、非乐、非净的世间者。此有四类:一者、阿罗汉,中国翻作无生,即无烦恼生,无烦恼生即无业生,无有漏的善恶业生,即无由业所感之分段生死生。无分段生死生,则解脱无系,神通自在。诸君快求自由!快求此永久的真自由!若欲得此自由,必先求得此自由的方法。求自由的方法,即在如何断此烦恼。故烦恼的存否,即自由与不自由的关键。能断烦恼的利器,则在悟四谛与勤修圣道。二者、辟支佛,中国翻作独觉,此有二义:一、谓出于佛时,自观十二因缘而独自悟道者。二、谓纯为己利,而不能觉他人者。三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即以自己所觉者而觉人。菩萨自己所觉者,即诸法实相,此诸法实相人人本具,众生迷之而流转生死,菩萨悟之则生死圆寂。盖此诸法实相,菩萨虽悟证而未圆满,故一方修戒定慧等以自利,一方说法行施等以利他,精进六度以促进究竟佛果。四者、佛,此翻觉者,集前菩萨道中所修德行的大成。在这个地位,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此为出世间的究竟者。是为出世四圣。
由上世出世间的十界,可分为二途:一种是迷罔的,也可说是流转的;一种是觉悟的,也可说是还灭的。流转即是世间六凡的往反,还灭的终极于究竟佛位。但是能趣修此究竟佛觉的,厥唯吾人类。因此出世之胜善,在极苦的三途,为苦所障,不能闻法修证。在天的为欲乐所转,虽闻而不能修。裴休云:‘诸天耽乐,修罗方嗔,鬼神沉忧愁之苦,鸟兽怀狨獝之悲;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由这种种推演的论断,人为万能了。虽然,我们应持平等的态度,不可过于骄恣。近世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尼辨氏的超人主义,已深印世界人类的脑际。盖竞争与超人的主义,为贪、嗔、痴的策源地。骄恣起,竞争生,种种不道德的行为,继起不已:杀哪、淫哪、盗哪、两舌哪、恶言哪、绮语哪、相生相续。再推及于骄恣的动机,以昧于上述十界的分判。盖既知人类万能,固不须悲观而轻自菲薄。然吾今处世界的恶浊,溺于骄奢,与吾人现生活的不圆满,又知有出世间的清凉能消热恼,则吾人一方面应持谋世界的和平以求人间的相当生存,一方应凭特具胜相能修出世间的胜善,以期达出世间的清凉境地。斯二者、皆为人生应抱的观念,亦复为观察人生的一个结论。
三、由上观之,吾人既有出世的大自由可以获得,复有四谛、六度的方法可以修学,今得人生,岂可忽过而负已灵吗!为此、我们必要定个进取的历程,以冀不虚生为人一世。佛教有五乘法,由人天乘至佛乘,次第不紊。欲修出世的胜善,当先备人类的道德,倘人德的基础不备,则修行出世胜善,亦是空中楼阁。今讲人的道德,应作三个问题:一、何为人德?二、人德与人世及云何为出世基础?三、人德应取人世何派学术为标准?
一、所谓人德,即对于本身在日常行动中培养自己天良的心地,控御营私的兽欲,习练成淳美的德性。对于社会人群,即发为相忍、相让、相提挈、相各安其业而不侵略他人的互助公德。
二、保障社会的安宁,厥唯人德,人德的凭借唯在公平,故公平则人德存。现生骄横霸道人多,人自相食,战争攘夺而堕落为禽兽世界生活,失去人性之生活,现在如是,后报何堪设想!所谓鬼神沉忧愁之苦,鸟兽怀狨獝之悲,出世胜善闻尚不能,何况言修!此人德非出世的基础吗?
三、人类道德,古今中外的宏哲,罔不详言。举要言之,儒家的仁义礼乐,道家的慈俭不争,耶教的博爱,希哲的中和,佛法五戒、十善,均可为人类道德的标准。但其中能型范万世者,厥维儒教的仁义礼乐,与佛法的五戒、十善。吾先言儒教的仁义礼乐与人德:儒家以仁义为本,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溯儒家仁义的动机,可对治人世的战乱,故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即相争相夺的行为可以止。又论语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又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吾人所以安身立命之具也。孔子后,儒家的嫡派为孟子,孟子第一章,梁惠王问孟子曰:何以利吾国?孟子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至礼乐与仁德,王介甫礼论谓:‘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此为消人的骄恣。其关于节制兽欲的,则谓:‘为理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不本其所以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防其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壅之以手。夫理者遏情闭欲,以义自防’。其关于世界竞争的推察,谓:‘廉耻陵夷。及至世之衰,害多而才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礼’。由上所言,儒家仁义礼乐,足以维系人类的安宁,俾免人生的堕落,而出世的胜善,亦基础于是。虽然,以食色天性的人类,加以尼辨、达尔文的鼓吹,若无因果律的鞭辟向里,使无逃遁,必有越轨的行为;佛法的善恶因果,足以进行儒言的保障。故今虽欲行儒之行而本之于佛,而又归之于佛也。
兹再申以剀切的结论,以判世俗谛人生观之一:一、欲证出世的圣果,当修胜善。二、能修出世的胜善,唯吾人类。三、冀免人类的堕落,与求人世的和平生存,应具人德。
(满智记)(见海刊六卷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