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生鸭子的最佳地点是,北京隆福寺为何无寺

时间:2023-08-26 08:02       来源: 未知

一、放生鱼应该说什么

1、隆福寺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因服装摊位集中,一度被认为是京城服装时尚的晴雨表,令“新北京”好奇的是,找遍整个大街亦未见寺院,那么,隆福寺究竟在哪里?

2、隆福寺原本确有其寺,在东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据史料称:“役夫万人,撤英宗南内木石助之。其白石台栏,乃南内翔凤等殿石栏干也。”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喇嘛与汉传佛教同驻寺院,清代则成为完全的喇嘛庙。

3、隆福寺原本规模甚大,计6进——入山门后,有钟鼓二楼,依次是天王殿、栏杆殿、万善店、毗卢殿、金刚殿、大法殿。隆福寺山门在隆福寺街,后门却在钱粮胡同,可见规模之巨,作为皇家的香火院之隆福寺占地面积在内城庙宇中堪称一时无两,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故俗称为“东庙”。

4、在寺院山门外,例行有庙市,隆福寺院会是当时老北京四大庙会之据《大清一统志》载:“隆福寺,逢每月之十有庙市,百货骈阗,古玩字画,风味小吃,花鸟鱼虫——,为诸市之冠。”

5、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有竹枝词赞曰:“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藤荫杂记》中则说:“庙市,唯东城隆福、西城护国二寺,百货具陈,目迷五色,王公亦复步行评玩。”清代隆福寺鸟市名声颇大,杨静亭在书中说:“细自鹪鹩大至鹤,买来除却凤凰无。”

6、清代隆福寺院会初期是每月阴历十日开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毁于大火,住在残庙中的喇嘛将地皮租给摊上,以维持局面,隆福寺院会规模进一步扩大。民国时改成阳历,亦每月十开市。

7、上世纪20年代,隆福寺商业街的照相馆有鸿记、源记、文顺、玉昌等10余家;钟表店、古玩铺有天泰亨、毓华斋、德信成等5家;裱画铺有瑞明阁、成古斋等10余家;小器作有永和斋、永利斋等10余家;花店有万盛、德盛源等10余家。1929年,庙会由每旬十日改为每旬十日,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庙会面积扩大,摊商增多。1937年,庙内商摊460户,庙外商摊486户。

8、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确定在隆福寺原址兴建一座大型摊贩市场。1951年春动工,1952年元旦开业,名为东四人民市场,董必武书写匾额。总面积6800平方米,从东单、德胜门及隆福寺迁入摊贩1130余户,设4个简易货场。此地先后修建了电影院、大棚等,1956年1月,市场内797个摊商全部公私合营。1963年9月,上级批准拆除了原隆福寺山门,兴建了市场前厅。

9、1976年唐山大地震,隆福寺残存殿宇受损,不得不全部拆除,但拆下来的藻井后被安置在先农坛太岁殿殿顶,据马旭初老先生回忆说,原本准备放到西黄寺,但送过去后发现隆福寺藻井太大,装不上去,恰好先农坛太岁殿空置,因该殿太大,冬季取暖难,无人愿意进入,便送到了那里。遗憾的是,隆福寺藻井原本有6层,但拆卸时丢失不见太多,安装到第5层时,老部件已用完,只好又加了一些仿制部件。

10、1985年,东四人民市场改建为十层的隆福大厦。今人再想领略老隆福寺的风采,只能去先农坛追思了。

二、放生放在河里好还是鱼塘好呢

1、本文主要材料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2、寺庙寺庙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寺庙”。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寺庙,后有北京城”的民谚。寺庙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寺庙规模宏大,寺内占地5公顷,寺外占地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寺庙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寺庙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寺庙而建成的。现寺庙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寺庙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3、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和戒台殿。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殿宇依山而筑,层层高升,甚为壮观。西北院有中国最大的戒坛,与泉州开元寺、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尤以松树出名,“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寺院建筑格局独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东,中轴线直指距离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从千佛阁遗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牡丹院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它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巧妙融合。寺内的戒坛,其规模是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坛”,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高等级的受戒之所,虽历尽沧桑,仍保存完好。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4、西峰寺位于岢罗坨,与岢罗坨相距很近。明代万历年间曾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写的《宛署杂记》曾记载:“西峰寺在李家峪。,唐名会聚,元时改玉泉,正统元年太监陶容等重建,赐今名,有记。”这就是说,西峰寺始建于唐代,当时与马鞍山腰戒台寺同称一名——慧聚寺。那时,两寺的关系非同一般。到了元代,因为“内有胜泉涌出不匮,外有山岚环绕如幛”,该胜泉“名胜寒池,大旱不枯“,遂将慧聚寺改称玉泉寺。到了明代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历事五朝“的惜薪厂掌厂太监陶容因公到玉泉寺,发现该寺已破败不堪,遂出资重建,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开工,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六月竣工。重修后的该寺布局为:山门内为钟鼓二楼,依次为天王殿、如来宝殿、毗卢殿、后楼、塔院;塔院在寺的东北角,有唐代的俊公和尚塔一座,元代月泉新公和尚塔一座。寺门外石桥一座,石狮子一对。该寺修缮一新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赐寺名“西峰寺”,这个名字沿用到今天已经有570年了。提起明英宗朱祁镇,人们很可能回想起这位9岁登基,年号“正统”,23岁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刺军队俘虏,8年后通过“夺们之变”又重登皇帝宝座。38岁便驾崩,庙号“英宗”。一生多灾多难的皇帝。明英宗一生虽历尽曲折,但他所赐寺名后世却沿用了570年。明英宗赐名后15年,到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明代宗朱祁钰还赐于西峰寺谕碑一通,明令对古寺进行保护,同时赐经卷一藏,以示恩典。

5、灵严寺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齐家庄村。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后又于元至正年间重建,而到了明永乐年间改为尼姑寺。灵严寺北踞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门殿、钟鼓楼、太子殿、伽蓝祖师堂、大雄宝殿以及两厢配殿十数间。抗战期间,灵严寺大部分被日军焚毁,只剩下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整体建筑体现出元代手法和工艺。该殿顶及山墙等在清代曾改建过。殿内现供奉释迦佛像,两侧铜菩萨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达50尊。殿东侧塑刘备、关羽、张飞像,置于龛台内,西侧有如来佛龛,佛像背光上顶金翅鸟。灵严寺内现存的还有:成化二十二年《重修灵严寺记》碑和嘉靖六年《重修灵严寺碑记》。

6、灵岳寺灵岳寺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北部5公里的白铁山上。灵岳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时重建,此时称“白贴山院”,到了金代改称“灵岳寺”,即为现名。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灵岳寺的寺院处于白铁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其朝向为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和释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门两侧为钟鼓楼遗址。其中天王殿为悬山式建筑,建筑设计极为巧妙。在殿内供奉着四天王、韦陀及接引佛塑像。释迦佛殿,为单檐庑殿顶调大脊式建筑,面积达100余平方米。檐下双昂五踩斗拱,拱眼壁为彩绘佛像。殿内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可惜佛像在1954年被拆毁。寺内现存至元三十年《重修灵岳寺记》碑以及清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灵岳禅林碑记》。

7、崇化寺位于崇化庄,创建于辽代,元代至正四年重建,称清水禅寺,明宣德九年至正统二年(1434--1437),司设监太监吴亮重修,英宗朱祁镇赐名“崇化禅寺”。成化十六年,明宪宗朱见深敕谕碑立寺内,“官员军民诸色人等不许侮慢欺凌,一应山田园果林木,不许诸人搔扰作践,敢有不遵朕命,故意扰害,沮坏期教者,悉如法罪之不宥,故谕。”寺毁于清代,现存跨涧塔基一座,地堰垒砌很多石雕件,花纹具有元代风格,现存碑五块,其中一块为元代碑,另有摩崖石刻,记述明代买卖土地之情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8、白瀑寺位于北京门沟头区雁翅镇淤白村界内,北京人都说,先有寺庙后有北京城,当地人则坚信先有白瀑寺后有寺庙。白瀑寺是一座佛道并存的拥有900多年历史的辽代古寺。它始建于辽代乾统初年,现尚存门楼、正殿三间,此塔建于金皇统六年(1146年)。塔高10米,六角实心,下半部为密檐式,上半部为覆钵式。塔身三层密檐,密檐之上双层仰莲承托覆钵,该塔是一种密檐到覆钵式过渡的塔形,是国内少见的珍贵塔种、金代密檐式塔中的杰作。

9、仰山栖隐寺:建于金代。金章宗多次游幸此寺,并留有诗文。明代经太监王振重修。遗址内仅存的僧塔,塔为砖石结构,造型十分奇特,塔身呈腰鼓状,三层密檐,门头沟区这种造型的塔仅此一处,全国也仅有少数与之相似的塔,是研究异型古塔的重要实物。在佛教历史上曾经占有重要的位置。

北京放生鸭子的最佳地点是,北京隆福寺为何无寺

10、双林寺位于清水镇上清水村西北二里,是百花山瑞云寺的下院。辽代称“清水院”,辽、金、元、明、清历经修缮。现存辽代“统和十年经幢”(区博物馆收藏)和元、明时期配殿各一座,均面阔一间,进深一间5米,悬山调大脊,砖雕鸱吻,板瓦合瓦,一斗二升斗拱,梁架使用叉手,是北京罕见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对研究元代建筑有重要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