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什么意思?
德,梵文为 "gu
a",在佛教中有两种含义:(a)指功德和修行。(二)指修德,即修三学、六度者。
德行不足,则脾气大,无明重。有德则脾气消,无知转为智慧。因此,我们应该在修行中培养美德。学佛者要重德,不做缺德事,这才是修行的真谛。修行人要以德感化人,不要以权压人。对任何人都要讲道理,让人信服,真正佩服你有才、有德、有学识、有情怀,否则就会陷入名利场,那就离佛道十万八千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言语是美德的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可以从他或她的言语、表情和行为中看出来。我们如何积累功德?佛陀在《无量寿经》中教导我们 "常怀慈悲心,常行忍辱心,常说善意语,常作慈爱心"。在《无量寿经》中,我们经常诵读这部经,但诵经之后,我们要懂得其中的含义,要懂得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这才是接引大众的方法。
美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莫大焉。"山以微尘积,微尘虽小,积之成山。德虽小,积之则成山。不违背道德是德,不妨碍他人是德。无论做什么事,帮助别人都是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在利益、时间、文化、智慧等方面妨碍他人,不能使他人受益,就是违背了道德。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以不违背道德为基本准则。欲修道,先修德;无德不修道。无德,不能修道。一个人想修道,魔鬼就会来找他,因为他没有德行。
(一)发扬仁慈之德
仁即仁义,恻隐即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根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道也"。他还说:"民之归仁也,如水之就底,莫之能御"。姜太公也说:"仁之所存,天下归之;义之所存,天下归之。" 因为有仁义之德修养的人,一定是 "常与秋风为伍,处世与春风同在"。不仅 "待人须在无过中求无过,持己常在无过中求过"。又能以虚以养其心,以德以养其身,以仁以养其世,以道以养其天下。不为个人得失所困扰,不为情欲占有而危害他人,而能尊德重仁,讲求仁义。孟子曰 "君子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仁爱之心为本,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崇尚三牲(猪牛羊)祭酒,甚至日日里(ii) 伸张正义的意愿
志尤为重要,古人云: "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公说: "将相本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皆可成"。反之,不立志,则一事无成。我国大文豪苏东坡也说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以曾国藩主张:学者先立志。但立志苦于不立,尤苦于不坚,更苦于不正确。因此,青年人在立志之初,当审时度势,衡量自己的才智、志趣,以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的目标。立志时,应做到脚踏实地,矢志不渝,不怕困难,不怕吃苦,不因环境或利禄的威胁而改变初衷,不因名利权势或私欲占有而背信弃义,误入歧途、 践行 "得其义而不谋其利,得其道而不计其功",抛开个人成败得失的忧愁和苦恼,为正义而努力,为群众的幸福而奋斗,为民族的自强而振兴。为正义而努力,为(iii) 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是事业的基础,是道德修养的一环。因为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灵,体力充沛,精神旺盛,才能承担起人生的重任,完成艰巨的时代使命;才不会因体力不支、精疲力竭而阻碍事业的前进,或导致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内心健康,人格健全,方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自爱自强,不被物质诱惑、色情蛊惑,不被邪念邪淫侵蚀,丧失道德和操守。当今社会呈现出的乱象,猥亵强奸、乱伦邪淫的行为,时有所闻,这都是人们身心的不正常、不健康。更有甚者,因邪淫而感染病菌,身体患上绝症,断送少年前程,实在可惜。这就是佛陀禁止邪淫的原因。佛门弟子应持戒不淫,知足常乐,回归本分,做到生活有规律,举止有礼貌,作息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再加上适当的锻炼。拜佛不仅能消除罪业,还能获得很大的益处。(四)培养诚信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事业的基石和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凡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乐莫大焉"。诚信,除了为人真诚、诚实可靠外,还要慎用语言,不说谎、不欺瞒、不轻诺、不诽谤,言必有信,言必有理,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可以兴邦,亦可以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外,还要立言。佛家是制防妄语的,不能两舌、恶口,弄是非、辱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悔之晚矣,而被欺辱者,更是恨之入骨,时时想着报复。仇人在侧,何以心安?何来安宁?朱子曰:"罪莫大于口,厉言必畏"。陈敦恭说 "言语之过,貌似小而实则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有一言而折人生之福,必察之"。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得更好,他说 "天和人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却只有一张嘴,要让人们多看,多听,少说话"。因为言多必失,所以有道德的人不要多言,有信义的人不要多言,有才略的人不要多言。尤其是有妄语的人,更不要说话。
佛经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后为人,常受诽谤。" 大智度论》云:"妄语者,受十种恶报: 一者气息常臭;二者善神远离,非人能得;三者虽说真言,人亦不信。三是说了真话也没人信。四,常不受圣贤之言。五是常被诽谤,丑恶的声音传遍天下。六是不敬,虽受教而不从。七,常忧愁,八种诽谤之因。九、常瞋恚: 身坏命终,堕于地狱。若生为人,常受诽谤"。因此,佛陀将妄语列为根本戒之一,教人真语、真言,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中说:"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是不欺诳语者,是不异语者"。所有佛弟子都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能知言不知,不知言知。(E) 发现自己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斩断烦恼的利器,是成功和觉悟的先导。然而,这种智慧不是世间普通的知识,也不是普通人的智慧。因为世间的知识和智慧都含有贪、嗔、痴的毒素,夹杂着名利之心和私欲之心。虽然头脑灵活敏捷,却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智慧。因此,无论处世做人,大多只凭主观的错觉、冲动的妄念,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因此,他们制造罪恶,激发纷争,导致天下大乱。当前,世界上有许多人目无法纪,扰乱社会秩序,或利欲熏心,残害人类。或者利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都是聪明人。因为聪明人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人,只知道金钱万能,不知道仁义更可贵,只知道物质占有,不知道精神文明的发展,因而都是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基础,施展自己的私心野心,觊觎富贵而佛教的智慧是清净无妄的内在本性智慧。它不是外界灌输的知识,也不是妄想执着的主观思想。因此,佛法智慧不仅能让人明白宇宙的真理、人生的意义,还能促进人性的觉悟,使人自觉自强、自立自强,扩大功德、培植善根,进修圣道、集福慧行、 并从自身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进利他工作,从利他功德中,完成自利利他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乃至佛道,离苦得乐。佛道是一条离苦得乐的道路。修行者,若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淫邪盗,不妄语,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性,慎思明辨; 然后学习佛法,发掘内在固有的智慧,在智慧的照耀下,如因识果,析邪正,辨正邪 那么就应该修 "六度 "以减少吝啬和贪婪,修 "戒 "以减少破坏,修 "辱 "以减少嗔怒,修 "精 "以减少懈怠,修 "禅 "以减少迷惑,修 "智 "以减少愚昧。
从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都在宣示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迷恋,放弃外部环境的习惯,勇敢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才能真正修行,才能真正入真,才能融入普愿之海,打破我、法二见;进而冲破自身出世的束缚,打破时空的界限,证悟实相,与诸佛菩萨相拥而游。
让我们以今生为中心,完善自己的道德观,甚至超越道德观,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但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以佛法为指导,践行 "六度 "法门,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并赋予其全新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参与天地的孕育。
宇宙人生的实相就在六度万行中,"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立足生命本质,完成天地合一,是人生佛学。形而上与形而下都是方便。让我们恪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的原则,直至圆满人生。(摘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