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系列之一
广开方便之门
一般说来,《法华经》的全称是《大乘妙法莲华经》,但如果按照经文的说法,则是《法藏菩萨与护法如来所说妙法莲华经》。"妙法 "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意思,即第一义谛的殊胜法门,微妙难测,不可思议,称为妙法。正如《法华玄义序》所说:"妙者,赞不可思议之美法也"。法华经-方便品》也说:"我法妙难思"。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者,为一切经中最尊,一切经中之王,一切经法第一。" 天台宗更是以《法华经》立宗。全经大意是将三乘归于一乘,开权显实,使学者深悟。本文着重从 "方便 "的角度对《华严经》的内涵进行简要探讨。
"十方世界,唯有一佛。除佛方便,无二亦无三。" 这是世尊在《方便品》中宣说的偈语。这启示我们,在十方一切国土中,无论是秽土(如娑婆世界),还是净土(如极乐世界),佛所说的法都只有一个,即佛乘; 无论是三乘(闻乘、羯磨乘、菩萨乘),还是五乘(人乘、天乘、闻乘、羯磨乘、菩萨乘),其实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佛陀在《方便道论》中直言不讳地指出 佛陀在《方便道论》中直言:"诸佛出现于世,只为一大事因缘。舍利弗,"诸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 "是什么意思?诸佛世尊出现在世间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佛陀的知识,让众生变得清净。诸佛世尊出世,为令众生悟入佛法,令其清净。诸佛出现在世间,是为了让众生觉悟佛的知识。为了即使是自诩 "不立文字,不立教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的禅宗,也有许多方便,如 "机锋一转"、"骂佛"、"棒喝"、"话头 "等。对此,印光大师在《不宜杂教论》中有详细的解释: "曹溪之后,禅道大兴。无字之言,播于圜丘。悟道之门开,顿悟之门塞。所以,南岳清远的历代祖师都用机语接人。以至于佛语现于语言,无从敬问。非真语,无以明其所言。如果以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测试,他们就能识别宝石,并将其与其他宝石区分开来。没有办法伪造和使用它。这就是语言的起源。自此以后,法度日盛,知识日高,唯恐落于模式,成为一套旧习,误了学人,危及宗风。故愈益陡具机锋,化之无方,使人无从探究。故有佛祖、骂祖、休妻之说 诸佛菩萨为了帮助众生进入一乘佛法,开了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后世学人应该如何处理各种 "方便 "之间的关系呢?世尊在宣讲《妙法莲华经》时已经作了说明。在 "授记品 "中,佛陀嘱咐菩萨们说 "汝等亦当随顺佛法,不生悭吝!未来世中,若有善男信女,信佛智慧,当宣说《法华经》,令其知闻,得智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地藏智慧,我们便将地藏法门的余深传授给他们。若能如此,即报诸佛恩德。" "如来智慧 "即上节所说的 "如来知识",也就是《华严经》中 "一切众生皆有 "的 "如来智慧"。"佛智"。世尊说,如果有众生根基深厚,能够 "信解如来智慧",就应该向他们宣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理,不应该吝惜佛法,小乘教化。然而,无边众生多,无根众生也必然多。观世音菩萨是效法佛陀、为众生开方便之门的典范。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世尊在回答无尽意菩萨的提问时,广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以及为众生说种种方便法门。可将印光大师的一段话概括如下: "观世音菩萨,早于无量劫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但因慈悲无尽,誓愿无穷,故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凡圣等身,施无畏心,而为救护。普贤行愿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说法。不仅是众生的身体,山川、河流、木筏、桥梁、道路、草药、树木、平台、寺庙和亭子也会随机出现。它们总是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主题。凡是遇到刀兵、水火、恶疾、恶兽、仇敌、恶鬼、毒蛇等各种危险,只要诚心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能得到菩萨的加持,转危为安"。(印光法师注除了宣说普贤方便外,普贤簪还展示了观世音菩萨布施的另一殊胜方便--称名方便(持名方便)。在《品》的开头,无尽意菩萨开示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世尊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观其声,皆得解脱。...... 以此因缘,故名观音"。经中反复宣说称名,如 "称观世音菩萨名"、"持观世音菩萨名"、"称观世音菩萨名 "等。这是称名的方便,也是持名的方便。
称名的方便是 "上方便"(易大师语)。佛说阿弥陀经》是禅宗、净土宗、禅宗、律宗的日课,其中对持名方便做了解释: "若有善男、善女人,闻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不生杂念,心不散乱、 则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众圣同现其前,临命终时,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 易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以名召德,德不可思议,则名不可思议;名不可思议,则名不可思议,是故散称佛种,执佛不退。" 如《法华经-方便品》中说:"若有散心人,入塔寺中,称南无佛,皆已成佛。"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正是法华经》是对 "一真 "与 "广大方便 "关系的精彩揭示!它启示后世学者重视 "方便",广开 "方便",以方便向上求,以方便向下求,让众生最终回归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