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心灵压力,拥抱平静的人生

时间:2024-05-10 11:52       来源: 未知

调伏烦恼

五蕴中的每一蕴都会受到识的住持,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认识到识的住持过程,并将心从对色的束缚、对思想、行为和意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识就无所住持、无所执着、无所爱乐、无所增长广大。

佛陀说:"圣人,欲念为恶,欲念之恶念亦为恶。断欲念者,断欲恶念也。如是者:专制、怨恨、结悭、愚痴、欺诳、谄曲、无惭、无愧、慢、慢上、憍慢、放逸、奢华、憎诟。圣人,贪亦恶,执亦恶,断贪执。圣人,是中道使心安住、安稳、安乐。他们能随法而行、随法而悟、随悟而证,也能证得涅槃。" ([中阿含经]88,[求法经])

普通的欲望不是好的,邪恶的欲望也不是好的。我们必须断除普通的欲望,也必须断除邪恶的欲望。因此,我们必须断除嗔怒、怨恨、怨恨、贪婪、愚痴、欺骗、谄媚、不知羞耻、不知愧疚、我慢、无上慢、贡高我慢、懒惰、好大喜功、憎恶谏言。贪心不好,执着也不好。我们必须破除贪婪,破除执着。这就是中道,它能使人心安住,获得安定,达到极乐。通过遵循佛法、依次学习佛法,我们可以开悟、觉悟,也可以涅槃。

我们还必须从味(行)、苦(害)、离(弃)的角度来看待色、受、想、行、识;从色、受、想、行、识的味、苦、离的角度,以智慧如实地看待它们。见[杂阿含经 14])佛陀说:"我过去在色和味上求和行,但如果我遵循色和味的觉知,那么我就能以智慧如实地看待色和味。佛陀说:"我曾经在色、味上寻觅和行动,如果我跟随色、味的觉知而行动,那么我就能以如实的智慧看待色、味。比丘们 我 曾 在 色 受 中 寻 求 并 行 动, 如 果 我 曾 在 色 受 中 追 随 觉 知, 那 么, 我 已 在 色 受 中 以 如 实 的 智 慧 看 到 了 色 受。如果我受制于 ...... 思维 ....... 行 ....... 我是一个受识、求识、行识的人,如果我在识中随顺觉知,那么我就在识中以智慧如实观照。比丘们 我 是 离 色 的 人, 我 有 寻 求、 有 行 动; 如 果 我 顺 服 地 觉 知 色( 自 由), 我 就 能 以 智 慧 如 实 地 看 到 色 的 自 由。 比丘们 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苦是苦,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世尊对婆罗门马伽说

尊者对婆罗门玛嘎迪雅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理解,我知道了欲的生、欲的灭、欲的乐、欲的过,因此我生起了离欲的心,我放弃了对欲的贪求,我的心住在无欲之中,我的心住在平静之中。当我看到其他众生还没有摆脱对欲望的贪欲,还沉浸在对欲望的贪欲中时,我并不羡慕他们(他们的快乐),也不为他们所处的境界而欢喜。为什么会这样呢?玛甘迪亚 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境界比这淫欲的欢愉更快乐,比这不洁的凡人境界更快乐,超越了梵天的喜悦。因此,我住在其中,我的心再也不会羡慕那些低劣的境界,更不会在它们所在的境界中欢喜"(第 1 章)。1)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色、受、想、行、识的滋味,了解对色、受、想、行、识生起欲望的影响,了解因触及所喜爱的境界而生起不善的行为,了解安住于其中,进而攀缘,生起众多不善的念头。如果能以戒律摄心,思惟贪欲的过失和危害,就能离开贪欲的境界。如果不能,就会再次造业,不得不受苦。在《寻相经》(VitakkaSa

一经》)中说,有五种消除恶念以对治不清净念头的方法:(与《中阿含.增上心经》相同

(1) 以善念取代恶念 ---- 以善念取代恶念的方法来培养善念,需要有良好的正念基础,能够在恶念产生时立即发现它,并以能够有效抑制它的善念取代它。

(2) 思惟恶念的过失和危害 ---- 从毁戒、破戒、犯戒、果报等方面思惟恶念的危害,思惟轮回之苦和恶道之苦。

(3) 忘却恶念 ---- 忘却不理会恶念,这就像《杂阿含经》6.4 中讲到的如何止息住于四识的念头的关键一样,如果完全不理会它们,识不住于它们,不执着它们,不爱它们,不促进它们的广泛生长,它们就根本没有机会得到滋养,促进它们的广泛生长。

(4) 减缓恶念的作用 ---- 观察恶念产生的原因、形式或方式、作用及其影响范围。观察的结果是减缓恶念的行动,从而以正确的方式消除或放弃恶念。

(5) 击败恶念--以坚定不移的意志控制恶念,攫取心智以压制和击败恶念,就像以强大的军队击败入侵的敌人一样。

通过这样的练习,心灵就会变得自由;然后它就可以自由地想它想想,不想它不想;它可以自由地想它想想,也可以自由地想它想想。

在[杂阿含 282]中,佛陀在迦湿弥罗林说到修行时,诸根与境界接触时应采取的态度;

"佛陀告诉阿难,仔细听!好好想一想!我这样对你们说:(1)眼、色、眼识是生的,当你们看到合意(喜爱)的颜色时,你们希望修习佛陀厌离的正念。(2)眼识、色识、生眼识不可取(不喜爱),故愿修地藏不厌的正念。(3) 眼识、色识和生眼识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它们希望修习如来藏的厌离正念。(4) 眼、色缘、生眼识,或有意,或无意,欲培养如来藏的不厌离厌世正念与智慧。(5)眼识、色缘、生眼识,可有意、不可有意、可无心(不爱或不爱),欲修习如来藏的厌离、不厌离、俱舍心,安住于正念正智。

阿难,如是,若心善调伏、善闭、善守、善调、善修此五句,即是眼根、色根、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此即圣人法无上修根。"

因此,当根触境时,喜欢的要远离,不喜欢的要不避,中性(不喜欢或不喜欢)的要舍弃。听音弟子对随境而生的顺心、逆心、不顺心之心要生起惭愧心、厌离心,当它生起时,要用佛法去灭掉它、舍弃它,这就是圣人的培根之道。

在《断中阿含漏经》中,佛陀教导了以下七种断除烦恼的方法: (1) 从正见断除: 只有通过正知正见才能断除烦恼。当遇到善知识、亲善知识,听闻圣法等正法,思惟如何修持正法,如实了知苦、苦因、苦灭、苦灭法。破除自我主义、怀疑(三宝)、戒律和道的三结。破除俗见(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 "我")和断见(认为人死后就没有了),消除对三界的疑惑,如:我有前世吗?我有前世吗?我没有前世吗?我有来世吗?我有没有来世等?自我怀疑我是谁?众生从何而来?我有灵魂吗?我有灵魂吗?我没有灵魂吗?

释放心灵压力,拥抱平静的人生

(2)通过守护切断漏失: 守摄六根,断除烦恼。当我们的六根门头接触到外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时,就能保护自己的心,修习不净观,以断除由六境而生的贪欲。

(3)以离断漏:通过远离危险环境来处理烦恼。远离恶象、恶马、恶牛、恶犬、毒蛇等;远离恶道、深坑、深沟、深泉、山岩等;比喻远离恶知识、恶朋友、恶外道、恶邻居、恶住处。如果与恶友、恶党为伍,就会学坏而不坏,甚至不疑圣道而生疑。

(4) 从使用中断除遗漏: 穿衣服时,应想到我穿衣服不是为了获得特殊利益,不是为了骄傲,不是为了装饰身体,只是为了防蚊、防风、防雨、防暑、防寒、遮羞。在接受饮食时,应该想到我不是为了获得特殊的利益,不是为了骄傲,不是为了使身体肥胖,而是为了身体的长久健康,为了消除烦恼和忧愁,为了治愈旧病,预防新病,为了修持清净的梵行。在使用房间、床垫或床上用品时,应想到我不是为了特殊的利益而使用它,我不是以它为荣,我不是为了装饰我的身体而使用它,而是在我身体疲惫时,我可以用它来休息和冥想。在服药时,应该想到我服药不是为了获得特殊利益,不是为了骄傲,不是为了肥胖身体,而只是为了祛除疾病,保住命根子。

(5) 以忍破漏: 忍苦断烦恼,常欲勤修断恶法,修习善法。遇到恶境,如饥渴、寒热、蚊蝇、跳蚤、虱子,被风吹日晒逼迫,被恶人恶声侮辱,被藤条、拳头击打,甚至遇到各种病痛折磨,生命即将断绝时,都能忍受各种极度的痛苦和不快乐。如果不能忍受,烦恼和忧愁就会产生;如果能忍受痛苦,烦恼就不会产生。

(6) 漏从除断: 烦恼是通过去除、断除、舍弃而断除的。当烦恼生起时,思惟如何舍弃或去除烦恼,观察烦恼生起的原因和因缘,去除烦恼的原因和因缘,就不会再被烦恼所困扰。而通过观想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外境的执着,观想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就能断除执着和执着的根本原因(四摄:欲、见、戒、语),去除心中因外境而生起的贪、嗔、痴烦恼,烦恼就不会生起。

(7) 漏从思断:通过修习七觉支来断除烦恼。主要原则是通过远离、无欲、寂灭来修持七觉支。通过修习四圣谛,培养正念意识;通过修习善恶择法,培养择法意识;通过修习精进,培养精进意识; 通过修四禅,培养喜觉;通过修四禅,培养轻觉;通过修四禅,培养定觉;通过修观,培养舍觉。通过远离、无欲、趋向寂静的终极目标,就能消除一切烦恼的束缚,达到涅槃和解脱的境界。

一般来说,五种障碍(

a)是:贪欲(kāmacha)由无欲(kāmacha)对治,无欲(kāmacha)由无欲(kāmacha)对治。

无常观(A

无常观

ussati)或不净观(asubha-ussati)。

ussati);嗔怒(vyāpāda)可由慈爱观(metta-ussati)治愈;偏差(kāmacha da)可由无常观(a iccaussati)或不净观(asubha

ussati);悔恨(uddhaccakukkucca)则可通过安忍(A

apa

asati)治愈;睡眠(thi

amiddha)由明亮的念头(āloka-sa

tilde.

tilde;ā)和死亡之念(mara

ā

ussati);怀疑(vicikicchā)可通过积极的沉思(sammasa

khapa)和对三宝的信心(sadha)来消除疑惑。

焦点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