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如何在心灵深处闪耀光明,修心之旅的奥秘

时间:2024-05-13 09:57       来源: 未知

大放光明之后如何冥想

人们在打坐时,闭上眼睛,眼前是无明(即黑暗)。如果身心稍微集中,就能冲破眼前的无明。当一个人突破眼前的无明时,当他行走、生活、坐卧时,眼前就会出现光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灵性的力量觉醒了。

从 "五阴 "来说,这是在 "色阴 "中,还没有从 "色阴 "中走出来。如果能从这道光中走出来,就是突破了 "色阴"。冲破色阴的人,往往能做到色空不二,不执着于眼前的人、事、物、理。所谓 "一切皆空"!所谓 "万物皆空"!然而,他往往会长期生活在这种大光明之中。

如果用 "五浊 "的理论来解释,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了 "劫浊"。也就是说,你不会再受三大劫的轮回。只有突破了 "五阴",才能超越 "五浊"。所谓 "五阴"--色、受、想、行、识,所谓 "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在色阴中谈不上开启智慧,只有突破五阴才能开启智慧。色阴中的人常常还会做颠倒的梦,因为他们的身心感受还没有突破。很多人处在这种光明的港湾中,却不知道如何修炼。晚上,三爷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此时就在这个境界中。

我们现在闭上眼睛,额头内一定是一片漆黑。如果你的自性之光已经出现,睁眼闭眼,额头内都会有一道光!随着你的不断修炼,下一步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藏在这道光里面。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如何使用能量,即使你在光中,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没有培养出 "觉知",你就还不能主宰生死。所谓 "主宰",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当你在修行中遇到境界时,你的第一反应就是突破眼前的无明。有的人虽然没有突破眼前的无明,但也能理解一些理论;有的人凭借自己的毅力,投入大量时间去修炼,也能突破眼前的无明(即出现大光明)。但他还是不懂修炼的理论。

中南山道宣律师修道时,尚未得道,仅凭一颗虔诚的道心,就已经感动了上天,为他送来了饮食。他在这种状态下,睁眼闭眼都觉得眼前有光。但他无法从这道光中走出来,也就是说,他被光包围着,无法从光中跳出来。

这种境界的人往往杂念较少,最不愿意接触人、事、物、理,一旦接触了,就会心猿意马,容易破坏眼前的光明。因此,这种境界的人不愿意出去做事,也就无法训练自己做事时做到心不散、光同现。

当道宣律师处于这种状态时,他的因缘已经成熟,标致大师去指导他。标致大师一见到他,就告诉他,他现在的境界是 "色阴"。他告诉他,他现在的境界在 "色阴",意思是不值一提,还没有进入境界,不要执着于这个境界。当时,道宣先生误以为身在光明仓就可以超脱生死。也可以说,如果他一直呆在光明中不出来,黑白无常和阎罗王就没有办法抓住他。但只要他走出光明,开始思考,阎罗王还是能抓住他!

但作为一个大菩萨,他绝不会长时间停留在这种光明中而不出去度化众生。于是,针对道宣律师的情况,标致大师烧了他的茅屋,逼他下山。一个人如果长期住在山上,在清净之中,就会提不起正念,看不清楚自己的妄想。茅屋被烧后,他走出山林,到红尘中接触众生,讲经说法。

在与众生接触的过程中,众生的各种欲望和要求干扰着他,这个时候他才能看清自己的想法,才能从光明中走出来。如果没有众生的烦扰,他就无法提起正念,每天都会在光明之中,既不昏沉,也不涣散。当然也就没有进步!说自己清醒,其实并不十分清醒。作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他不会在 "境界 "中,而是会关注自己的思想和动作。

佛法入门的第一块敲门砖,就是用来敲破无明,让自己的光芒照耀出来。如果以道教和密宗来衡量,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已经身心和谐。身体上的小毛病,根本不用治疗就能痊愈。

这种人在临终时,可以凭借眼前的光明进入色界天。通常,佛将宇宙分为三层: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如果突破色界进入无色界,眼前又会出现黑暗。但是,此时的黑暗其实是一种力量,是阳极生阴,即光明到了极点,黑暗就会出现;黑暗到了极点,光明又会出现。如此反反复复数次之后,眼前就会出现一种清醒、灵明、常寂的状态,既不是黑暗,也不是光明。如果身体或头脑中有一个杂念,就能感觉到它,也能清楚地看到它。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应该多接触一些事物,这样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如果不接触事物,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身心是平静的。这种境界的人接触的东西多了,眼前的光自然就会消失。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大胆地去体验,接下来就是 "白云绕山转,青山不动摇 "了!当这种境界出现时,勉强可以说是掌握了自己的生死,但还没有进入佛位。

光明出现在眼前之后,阿赖耶识的宝库还没有打开,八识心王的习气还没有消除,过去所学的东西还没有能够转出来在今生利用。如果眼前没有出现光明,也可以借助外在的人、事、物、理、琐事来审视自己的思想。比如,当别人对你无理取闹时,你应该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如何反应的;当你高兴时,你也应该看看自己当时的心态是如何反应的。

光 "是一种现象。既然是现象,它就是存在的佛法;既然是存在的佛法,它就有生灭。对于得道的圣人来说,身心始终处于永恒的光明之中。什么是 "常寂光"?就是无相之光。既没有黑暗,也没有光明。但身心始终处于清醒、清明和觉悟的状态。

过去,古代大师们用香板打人、骂人的时候,他们的意识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动!但是,当普通人做某事时,他们的意识就会消失。打坐时,几乎找不到自己的意识,但一坐下来,意识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方面,临终不为环境所转的是 "觉",平时不为顺境逆境所转的也是 "觉"。

当你冥想时,你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和血液流动的声音吗?你能听到呼吸的声音和脉搏的振动吗?如果听不到,说明你的身心还没有安静下来,还没有由外入里,都处在散乱颠倒之中!

修炼的层次越来越难突破,而最难突破的就是 "色阴"。因为是第一次,没有突破的经验。如果能突破第一层 "色阴",那么在突破后面的受、想、行、识时,自然就掌握了一个规律。

过去,很多古代的大师、高人都在这种光景中几十年走不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出茅庐,不再打坐。即不再以 "坐 "为禅,而以 "行、住、卧 "为禅。古人说 "行住坐卧皆可为禅,皆是禅,皆是禅。但是,现在很多修行人进入了一个误区,往往只在 "坐 "上修禅,而不在行住坐卧三个方面修禅。禅宗的 "出光 "首先是 "出光","出光 "还需要在其他三个方面进行修炼。"出光 "就是 "出光"。

去年冬天江西来了一个萨满,讲了他的境界:打坐的时候,他在晴空万里,问我接下来怎么办?他睡觉时也不在晴空里,有些人的功夫就是这样。他根本不需要打坐,他随时都在晴空之中。但他没有办法走出这片 "晴空",他坐在那里,思想自然就消失了,思想自然也不会产生。因此,他没有办法进步,当然也没有办法退步!

这个时候,如果你叫他故意生出一个念头,他很快就能走出 "万里晴空 "了。以前在禅堂里,老禅师们发现这种情况,就会用香火把你赶出去,让你在庙里做事。即使不让你做事,不让你坐在这个地方打坐,却让你跑香,让你绕佛很久。

如果眼前的光没有恢复,就说明你又要做功了。在正常情况下,"光 "出现的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一部分思想和动作!

我的一个追随者问我什么是 "河水停留,河水翻腾",但我当时没有告诉他,我回答他:"我不知道!我回答他说:"我不知道!"!如果他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但他还是不知道。如果我告诉了他,我就会说 "天翻地覆",就是 "江河日下,天翻地覆 "的意思!他又会问,什么是 "乾坤颠倒"?因为他没有这种经历,你怎么跟他解释,让他想象,他也想象不出来。

就像一个没有当过国家总统的人,你让他想想当国家总统的压力,他是想象不出来的。他只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但还是没有办法达到国家主席的水平。因此,国家主席的精神状态是无从感受的。

另一个例子是,如果让一个从未生育过孩子的妇女想象一下生孩子有多痛苦,她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那是一种感觉。既然是感觉,就必须用 "心 "去体验,而不是用头脑去理解。悟性有两种境界,一种境界依赖于 "感觉",另一种境界则需要体验,即 "感觉"。感受与顿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记得有人问过我 悟出心的本质后如何修行?我把他难住了!如果有人问你们:悟道之后如何修行?

如果我回答:先去灭掉自己内心的贪、嗔、痴,然后再来问我,你什么时候真正做到明心见性了,我就会告诉你!如果他真的达到了 "明心见性",他就已经达到了 "无师自通 "的境界,不问自明。既然懂得了 "明心见性",又怎能不继续前进呢?既然进了东华寺的山门,怎么会找不到大雄宝殿呢?既然会了上乘功夫,怎么会不会下乘功夫呢?

揭秘:如何在心灵深处闪耀光明,修心之旅的奥秘

以后大家出门在外,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人会突然问你:"县长是怎么当的?县长是怎么当的?当省长的人都是从县长慢慢升到市长的,他已经学会了如何处理行政事务,怎么可能当不了省长呢?修行人首先要问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才能止住内心的贪、嗔、痴和种种妄念?" 但也有人上来就问:"我悟道见性之后,该如何修行?" 如果问如何悟心、如何见性,勉强说得通。

今晚,净空法师说,他自己做事的时候,没有办法保持一心不乱。如果真的用心做事,比如锄草的时候,整个心思都放在锄头、草、地上,这一心不就不乱了吗?如果心散了,锄头就会挖歪,就会把庄稼挖坏。一锄头都能锄中目标,这本身就是 "一心不乱"。在田里干活,心也要在田里,如果心跑到厨房去了,这就叫 "散"。人在哪里,心也在哪里。这也叫 "一体"、"不二",是修行者首先要做到的。

既然你坐在观音洞里,就应该把心思放在洞里,不要想别的事情。如果你坐在洞中,心却还在想着其他事情,那么你就不会从这次禅修中有所收获。要做到 "一心多用",首先要做到 "一心一意";只有做到一心一意,才能做到一心多用。

三位大师的神通在你现在的境界中能用得上吗?(答:......)你的理解是正确的。修行者必须做到:当你在园艺时,不要想着打坐;当你在打坐时,不要想着园艺。只有这样,才能入道。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拜佛时,不要想着打坐;打坐时,不要想着拜佛。只要你一心一意在做事,你就在道上,不需要去寻找道。但是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事情是一直在变化的,那么当事情在变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也在变化呢?当我们与人交往时,当对方给我们好脸色时,我们是否应该体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如何反应的?当对方和我们过不去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如何反应的。

几乎所有来到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培养和完善我们的这颗心。我每天都要接触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你可能会问我还记得谁?我还记得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什么都不记得!如果我十天只见一个人,这个人就会在我的脑海中停留很长时间;如果我一天接触十个人,一天结束后,我一个都不会记得。

要想做到 "不住、不住、不忆",就必须走出去,面对六尘。也就是说,要面对色、声、香、味、触,再加上各种琐事(即法尘)。接触六尘多了,自然能做到无住、无止、无记,但一旦有需要,就能把接触过的人和事都调出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反应,接触过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几年后突然遇到一个人,又能够回忆起来。

问题是,普通人却不是这样,需要的时候提不起来,不需要的时候却往往一闪而过!这也是由于散乱造成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固定的思维状态,他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而在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不是通过心念去思考。

焦点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