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而清明,宁静而深远。
佛曰:“菩提无树,镜非台;那里什么也没有,也没有灰尘。”也就是说心境。中国自古讲究修身养性,减少胸中怒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琐碎复杂的事情。但真正能完全达到佛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迁怒他人的也屡见不鲜。针对这个问题,我不禁要问:这种情况的根源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这种事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两个人都有责任,但是要两只手才能发出声音。是的,可以这样理解。对别人生气的人(简称A)觉得自己做一件事不容易。本来我就不应该一个人做的。就算不来帮忙,甚至还会闹事。生气的人(简称B)觉得这件事与我无关。你做不好根本不关我的事,你却拿我出气。这个人太没文化,做事太不负责任。就这样,A和B吵架了,本来是小事,最后却变成了大事,使得两个人互不理睬。但这种理解有一个很大的漏洞:甲乙双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而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所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如果甲乙双方有一方意识到上述问题,那么他的水平会更高。面对类似的情况,至少他不会做出过激的举动,因为他能理解对方。即使理解对方,心里也难免会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你觉得自己理解对方,对方却不理解自己。这样的事情,忍一两次,就过去了,但长此以往,终究会爆发。所以只能延缓问题的发生,而不能解决问题。
想找到长久之计不容易!
这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社会入手。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子。有问题的时候,甲乙双方都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仔细考虑。他们所做的确实有问题。如果他们有负罪感,就不会一味指责对方。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是建立在两个人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问题,但没有相互愤怒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没有过多的言语和肢体碰撞,但是心中那股淡淡的苦涩,依然在折磨着双方的心。是一种慢性折磨,会比以上两种情况持续时间更长,但强度减弱。那么,我们能找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吗?
当我在一个迷茫的世界里探索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巨人强有力的声音!是的,他告诉了我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关键在于心态。古人云:“淡泊智慧,宁静致远。”这是一种清静主义的精神修行,一种与世隔绝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从容稳重的自信!当我们达到这种状态时,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上述问题也不需要刻意去解决,因为根本不会发生。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修养。不需要刻意的装饰,也没有急于求成。只有顺理成章的自然之事,海纳百川。现在的中国人被网络的浮躁噪音俘虏,生活中的宁静一点点被剥夺,能安静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追求急功近利,却不知道慢工出细活。所有的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谁能一步登天?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脚踏实地,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来提高修养,培养一种柔弱的心态,从世俗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