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0年接近尾声,人们将告别动荡多变的20世纪,真正进入21世纪。新世纪之交,人类不禁对未来有了憧憬,有了一些想法和规划。然而,时间只是一个概念。所谓世纪之交,说到底是人们心中长期积累的一种对“数字极限”的敏感;其实,新世纪的希望无非是人类对现实状况的不满或焦虑,对自身生存发展的思考、关注或焦虑。当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个时期,它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人类的思想和关切的核心是什么,甚至人类文化的走向等等。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个
有人认为20世纪最大的问题是价值失落和文化错位,下一个世纪将是佛教文化全面盛行的时代。换句话说,佛教可以治愈世界的弊病,给世界带来新生。这一提法虽然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但对于佛教来说,无疑获得了以下信号:佛教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问题是,佛教本身对此有准备吗?这就意味着,佛教能否成为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它有自己的条件吗?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担心佛教的现代化,这是基于以下逻辑和事实。
说佛教将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主流,就是说佛教在20世纪还没有得到世界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真正进入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众所周知,在20世纪,整个世界都处于一个现代化的时代,这虽然是一种价值尺度,但却是一种趋势。20世纪初,太虚大师长期推动佛教现代化的努力顺应了这一趋势。Xi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并没有最终完成。此外,与太虚大师同时代的铃木大拙在向西方传播佛教(主要是日本禅宗)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铃木的佛教不够纯粹。如果仅仅通过铃木的禅宗作品,所获得的佛教肯定是不完整的。总之,20世纪佛教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现代化问题来源于西方,泛指欧洲工业革命之后在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相应的变化和发展。由于它对人类的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它早已成为世界历史的潮流,而且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但从广义上来说,“现代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普通人的时间观是一维的。与过去相比,可以用现代来形容。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现代化,所有时代都存在现代化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性”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可以随意约定,没有标准。“现代性”的核心,也就是“现代性”的本质,仍然是顺应时势,顺应社会理性的发展趋势。“现代性”既要有理性精神,也要有相应的存在形式。无论是社会还是文化,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形式上,即必须通过某种外在的方式来实现。现代代表了一种进步,代表了一个方向。所以,任何人能够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有“进步”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把现代性看作一种进步,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可以简单地用“现代性”来衡量。总的来说,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出现的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对于人类来说,永远是永恒的话题。如生命的苦难与解脱,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终极价值与精神超越等。现代和非现代没有区别。
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教育的普及,制度的完善等。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优越,活动空间范围远超前人。正如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在当今世界,普通人能获得的信息和娱乐远多于1914年的皇帝。但这是否意味着现代人比他们的前辈更幸福、更有价值呢?现代人是否因此而感到满足、充实、更有意义?不一定。20世纪,战争、动荡、冲突、环境污染、吸毒、犯罪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强烈和“极端”。这是一个典型的“道德标准的中心地位日益下降,对物欲自我满足的追求越来越热的社会”(见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困惑、不安、焦虑、易怒等。严重困扰着人们。物质的丰富并不能直接影响生活的本质,丰富精神世界。世界处于精神和物质极度不平衡的状态。
有人说,现代社会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价值理想和宁静的精神生活,就是缺少生活的智慧和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和坚持。宗教注重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生有缺陷,很难完整。它有痛苦和遗憾。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需要时不时的安慰和固定。而宗教可以滋润人心,滋养人的精神。
从人文角度看,“宗教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离不开宗教和哲学”。不仅如此,整个社会也“需要一个正确的宗教来帮助”。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社会产生的最基本的社会弊病,完全“有可能耗尽文明社会的活力”。幸运的是,宗教——这种“让这个社会持续下去的精神力量”让我们没有陷入黑暗(参见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我们认为,现代社会宗教精神的缺失导致了本质的丧失,造成了思想的无序,产生了很多问题。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和个人一样,都应该有一种宗教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引导和把握方向。现代人更需要宗教。所以,一切“正确的宗教”。都属于“现代性”。肯定宗教对生活和社会的永久意义,包括承认宗教的现代性。
三
是佛教的人生学问。佛教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揭示,对世界各阶段的分析,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都具有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承认佛教对现实社会的积极价值,认为佛教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那么前提首先要充分肯定佛教的基本性质。换句话说,佛教的“现代”本质是由其基本属性决定的。任何存在,其本质不能改变,本质变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资格;变质的不再是自己的。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在任何条件下,佛教的基本取向都是不能动摇、不能改变的。从逻辑上讲,本质佛教不存在任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除非从根本上废除佛教的存在。再者,佛教越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越想生存发展,就越需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偏不倚,积极发扬自己的特色。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佛教不存在现代化问题呢?当然没那么简单。佛教在世界上的传播和普及有两个方面:真实和方便。是佛教的精髓,是佛教的根基。但在佛教的长期流行中,便于适应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这是传播佛教的需要。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质佛教的发展,未能充分发扬光大,甚至不得不躲起来退居二线。另一方面,异质的东西不断流入佛教,导致佛教的变质和异化,最终导致佛教的衰亡。印度佛教的历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规律。对这些问题,当代高僧尹顺作了透彻的分析。)
佛教对形势的及时反应,方便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去适应和迎合,佛教的世俗化、庸俗化甚至功利化的倾向会越来越严重。佛教的庄严性被淡化了,神圣性被贬低了,最后反过来影响了佛教在世界上的价值和意义,动摇了它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地位。我们已经指出,物质文明越发达,越需要宗教精神来平衡,越需要宗教来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现代佛教的任务首先是明确佛教的定位,揭示其本质,充分论证佛教存在的理由,使佛教真正成为一种能够吸纳众生、教化世人的精神力量。
四
当然,坚持佛教的基本立场,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排斥那些值得学习、有利于佛教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形式和方法。要达到开悟,还需要有行走的便利。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佛教在加强自身队伍素质、提高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好社会公益和文化建设。所有的捐赠事业都是佛教事业。为了社会和众生的利益,这对于佛教来说是一个修福、修功德的过程,是道教追求的必要物质。应该说这是佛教的传统。至于佛教的文化事业,本质上也是公益养老事业。在一个教育普及、文化发达的时代,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一样,既是佛教与外界联系的纽带,也是体现佛教社会价值、赢得社会认同、扩大社会影响的必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佛教要走出相对封闭狭隘的圈子,扩大活动半径,树立与佛教博大的人文情怀和深邃的宇宙精神相一致的良好形象。因此,传统佛教以讲学和注释经文为主的传教形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兴办各类教育,培养教育内外各类人才,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的各项文化教育事业;利用书籍、杂志、电影、网络等媒体,开展一系列不局限于佛教,有益于人的心灵发展的文化活动。这些都是佛教需要关注和投入的项目。必须指出的是,佛教在从事这些工作时,不应求名、求名、求利,也不应侮辱弘扬佛法、造福学生的神圣性。不能把它当成家庙产业,被世人视为与社会争夺利益和资源的竞争对象。
佛教通常被视为出世之法,佛教界大多以此立场来表达自己的非凡成功,而对世间其他一切事物则持轻蔑、冷漠甚至否定的态度,以示自己的崇高态度。这种态度必然导致佛教与世界的隔阂甚至对立。毫无疑问,佛教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法律,但这种不同并不是对世界的否定或取消。既然佛教研究的是人(生命)的问题。那么佛教就没有理由抛弃人所生活的社会以及世界上与人相关的一切。佛教本身也在世界上存在和发展。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积极接受和吸收世界上一切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佛教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因此,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佛教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人类在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科学等方面的实践努力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充分肯定它们,尽可能地将其吸收和丰富到佛教的价值体系中,使佛教与世界上各种优秀文化的融合更加全面和广泛。这是现代佛教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由于科学文明带来的显著成就,人类对科学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任,世人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已经完全取代了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因此,佛教应该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向世人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唤起世人的生命意识。但是,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确实是人类之间对话、交流、沟通的工具,尤其是对于大多数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来说。由于对知识的自信,他们往往只服从逻辑推理和公理的原则。传统佛教以理解和展示的方式揭示佛教真理,很难说服和接受他们。抛开个人迷信和对知识的执着,就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传播需求而言,确实有必要调整和完善其方法论。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文明的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东方佛教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科学文明并非一无是处,它对人类的巨大影响是历史上任何其他文化都无法比拟的。佛教文化虽然伟大,但也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改革完善。如何将现代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吸收到佛教中,建立起人类共同的理性准则,使佛教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更能为现代人所接受,无疑是佛教在现代社会传播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标签
我们认为,21世纪佛教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方面,如果佛教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就会错过最好的机会。就佛教而言,一方面坚持佛教的导向,弘扬佛教的精髓,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一种能够适应时代的存在方式,是现代佛教不可忽视的两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