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经白话:优婆斯兄所杀缘品第四十一
摘要:《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在佛教里,把瞋恨心比喻成火,瞋恨之火能烧功德之林;瞋恨也如同刀和剑,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
当一个人瞋恨心生起时,他就没有了世界,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亲人,没有了自己。所以瞋恨就像盗贼一样,会窃取善心,让我们失去一切。
优婆斯兄所杀缘品第四十一
【白话】
这样的经法我(阿难从佛亲自)听闻,讲法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罗阅祇国有商人兄弟二人住在一起。哥哥追求一位长者的女儿,想娶她为妻。但长者之女年纪还小,尚不适合出嫁。这时哥哥便与众商人去了遥远的他国,经过了许多年也没有回来。
长者的女儿年纪渐渐长大,已到了出嫁的年龄。长者便对(商人)弟弟说:“你的哥哥远行外出,滞留他国没有回来,你现在应该娶我的女儿。”弟弟答道:“哪有这种道理?兄长还在,我不敢对他有所违逆。”长者屡番劝说,(但这位)弟弟非常坚定,不曾回心转意。
长者不肯停手,伪造一封来自远方的书信,假托商人们的名义,说哥哥已经死亡。弟弟听说哥哥已死,心里很吃惊。长者又来劝道:“你的兄长既已亡故,我女儿该怎么办呢?你如果不娶她,我就要为她另作打算了。”弟弟被逼无奈,便娶了这位长者的女儿。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便有了身孕。哥哥不久又从他国回来。这时弟弟听说兄长回国了,心里忧愁畏惧,便逃到舍卫国。妻子怀孕迹象明显后,亲友们按压她的腹部堕了胎。弟弟经过一番周折,来到佛前,出于惭愧,请求出家。
昆明哪里有放生的地方佛知道他可以度化,当即应允。蒙佛开许后,便成为一名沙门,名叫优婆斯,奉行戒律,精勤不懈,随即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清净圆满,又具足众多智慧。这时哥哥回到家,见弟弟已娶了他的妻子,嫉妒心(一下子)猛烈地生起来,马上前去追杀弟弟。
经过四方打听,听说(弟弟)已到舍卫国,瞋恚之毒烦扰着他的心,当即以重金招募:“谁能取得我弟弟的首级,便重赏他五百两黄金。”这时有一人前来应招说:‘我能前去取他的头。’”哥哥随即拿出金子雇用此人,两人一同前往舍卫国。
到后见弟弟正在坐禅思惟,此时刺客忽然产生慈悯心,想道:“我为什么要杀死这位比丘呢?但如果不杀他,其兄肯定会要回金子。”刺客于是拉弓欲射,拉弓时瞄准比丘,到放箭时却射中了他的哥哥。哥哥心怀愤恨,恼怒而死。
之后(哥哥)投生为一条毒蛇,栖居在优婆斯比丘房门的转轴中,害心从未停歇,打算要害死比丘,但在房门开合时被碾死。死后,其瞋恨心没有改变,于是又以其愿力变成体形更小的毒虫,栖居在优婆斯比丘的居室中。
等优婆斯比丘打坐时,(毒虫)从屋顶上直落到他的头上,它的毒性猛烈,当场毒死了比丘。舍利弗看到这件事,便前去佛的住处,对佛说:“那个死去的比丘,往昔造了什么因缘,以至于现在,虽已证得阿罗汉果,却仍中毒而死?恳请世尊为我们开示。”
佛告诉舍利弗:“好好地听闻记忆,我会为你们详细宣说。在过去无数世以前,有一位辟支佛出现在世间,他隐居在山林中,一心修道来实现自己的志愿。当时有位猎人常以捕捉飞禽走兽为业,布下机关,希望有所收获。
这时辟支佛惊走了那些禽兽,使猎人狩猎一无所获。猎人便心生怨恨,恼怒之下即用毒箭射向辟支佛。辟支佛心中怜悯这个猎人,想让他改悔,便显现神足通,在虚空中飞行(或)行走,变大变小,自在地显现隐没,如是种种的神通变化。猎人见后心生敬仰,恐怖地自责,向辟支佛诚心悔过,请求慈悲接受他的忏悔。
当时辟支佛接受了他的忏悔。猎人忏悔后,辟支佛便中毒而死。猎人死后,便堕入地狱,后来出了地狱,五百世中,经常被毒死,直到今天,他证得阿罗汉果,还是被毒虫咬伤而送了性命。由于他生起恶心后又作了忏悔,并且发誓:‘愿我来世能遇上圣师,所得到的神通,像这位辟支佛一样。’因为这个原因,如今遇到我,获得道法。这时舍利弗及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附原经文:
优婆斯兄所杀缘品第四十一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罗阅祇国。有贾客兄弟二人。共住一处。兄求长者女。欲以为妇。其女年小。未任出适。于时其兄。即与众贾。远至他国。经历年岁。滞不时还。
女年向大。任可嫁处。而语其弟。卿兄远行。没彼不还。汝今宜可纳取我女。其弟答言。何有是事。我兄存在。不敢有违。尔时长者。数数陈说。其弟意坚。未曾回转。
长者不已。诈作远书。讬诸贾客。说兄死亡。弟闻兄死。心乃愕然。长者复往。而告之曰。卿兄已死。女当云何。卿若不取。当思余计。弟被逼急。即妻其女。
经历数时。女便怀妊。兄后便乃从他国还。于时其弟。闻兄还国。心怀愁惧。逃至舍卫。发迹之后。诸亲友辈。按其妇腹。堕其胎儿。如是展转。到于佛前。惭愧所逼。求索出家。
佛知可度。即时听许。蒙佛听已。便成沙门。名优婆斯。奉持律行。精勤不懈。应时便得阿罗汉道。六通清彻。众智具足。时兄到家。见弟已取[通‘娶’]其妇。嫉心内忿。往追欲杀。
求索推问。云至舍卫。毒恚烦心。即出重募。谁能取我彼弟头者。当与重赏。金五百两。时有一人。来应其募。我能往取其头。兄即出金。用募其人。相将俱进。至舍卫国。
到彼见弟。坐禅思惟。于时彼人。欻生慈心。而作是念。我当云何杀此比丘。吾设不杀。当夺我金。引弓欲射。当挽弓时。向彼比丘。至于放矢。乃中其兄。其兄怀恚。愦恼而死。
后更受身。作毒蛇形。生彼道人。户枢之中。毒心未歇。规当害之。户数开闭。撽身而死。既死之后。未能改操。遂愿更作小形毒虫。依彼道人屋间而住。
伺其道人端坐之时。从屋间下。堕其顶上。恶毒猛炽。即杀比丘。时舍利弗。见斯事已。往至佛所。而白佛言。彼死比丘。本作何缘。今现得道。被毒而死。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舍利弗。善听善念。吾当为汝具分别说。乃往过去无数世中。有辟支佛。出现于世。处在山林。修道以遂其志。时有猎师。恒捕禽兽。施设方计。望伺苟得。
时辟支佛。惊其禽兽。令其猎师。伺捕不得。便怀瞋恚。懊恼愤结。即以毒箭。射辟支佛。时辟支佛。心愍此人。欲令改悔。为现神足。所谓飞行履虚。屈伸舒戢。出没自在。具足变现。于时猎师。见是事已。心怀敬仰。恐怖自责。归诚谢过。求哀忏悔。
时辟支佛。即受其忏悔。忏悔已竟。被毒而死。其人命终。便堕地狱。既出地狱。五百世中。常被毒死。至于今日。得罗汉道。犹为毒虫。见螫断命。由兴恶意。即还忏悔。而发誓愿。使我来世。遭值圣师。所得神足。如今是人。以是之故。今得值我。蒙获道法。尔时舍利弗。及与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人间佛教与以戒为师——学习太虚大师关于人间佛教思想的体会关于人间佛教
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
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立世阿毗昙论》云:
何故人道名摩沙(译为意)?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大毗婆沙论》认为人道优胜于天道。论云:
什么人需要放生祈福能寂静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见《法苑珠林》卷五)
唐代的一位著名长者裴休也说:
诸天正乐,修罗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怀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见所撰《圆觉经疏序》)
六祖惠能大师特别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的道理,指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他的这首有名的偈语,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高树人间佛教的法幢,豁清了笼罩于佛法的种种迷雾。由于以惠能为代表的禅宗的兴起,禅宗的祖师们把人间佛教思想具体化为“平常心是道”、“搬柴运水,俱是佛法”的农禅风规,极大地发展了大乘佛教积极利世的思想,从而把人心与道心、众生与佛融为一体,为人们趋向寂静清凉、圆满究竟的觉悟境界提出了更为直截了当的方法和途径。据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人间佛教思想具有重视人生和以人为中心两方面的意义,突出地体现了佛法济世利人的积极精神,是全部佛法的精髓之所在。
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从广义来说,一切佛法都属人间佛教的内容。但是,既然将人间佛教的思想单独提出来讨论,就有必要指出其重点,揭示其内涵。在这方面,太虚大师有许多论述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理解、信受、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方便。半个多世纪佛教发展的进程表明,太虚大师不愧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总结、继承了二千年来中国佛教各宗各派的思想,剖析了佛教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种种流弊,在东西方新旧文化急剧的冲击中,陶古铸今,架构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以人生佛教为特征的太虚佛学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是现代中国佛教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从佛教流行必须契理契机的原则出发,经过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认为以人类的生活和谐、精神净化为宗旨的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的思想,最能契合现代人类的根机。他的这一深刻的理论概括,把握了中国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在这里,我想对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这两个概念作些解释。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这两种提法,在习惯的用法上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指修学佛法必须从净化现实人生入手。但严格分析起来两者似乎各有侧重:人生佛教侧重在个体的净化,人间佛教侧重在群体的改善。本文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系根据习惯上的用法处理的,即不作内容上严格的区分,二者都包含人生个体与群体的净化与改善。
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一文中,把全部佛法的目的与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即人间改善,后世胜进,生死解脱,法界圆明。他说:“是四重为全部佛法所包容之目的。然以言终极,惟法界圆明之佛果始为究竟,亦可谓此乃全部佛教之真正目的,前三层皆为达此目的之方便也。”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生之寂灭,……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说:“然今之所讲人生佛教,为对治向来偏重于如上二者(即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特重于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圆明。换言之,今之人生佛教,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则依人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第二第三亦融摄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为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机之佛教也。”(见《人生佛教开题》)
北京哪有野生动物买来放生
太虚大师在这里所讲的人生佛教,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主张修学佛法者应该发扬佛教切合人生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极投身改善世间、净化人生的善业,使佛教与世间打成一片。太虚大师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不可以中国流传的习俗习惯来误解佛教是玄虚而渺茫的;于人类现实生活中了解实践,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这里所说“合理化”与“道德化”,据他本人的解释是指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他说:“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推动整个人生向上进步、向上发达,就是菩萨,亦即一般所谓贤人君子;再向上进步到最高一层,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谓大圣人。”
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其目的是要使人类的思想合于真理,行为合于道德。所以太虚大师进一步强调:“在人类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为渐渐合于真理,这就是了解佛教,也就是实行了佛教。因为佛陀教人持戒修善,息灭烦恼,就在使人类的生活合理化。……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特别是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条件下,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其意义尤为重要。一方面,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信仰模式、传统的文化因素,不庸讳言,它的某些方面同现代人的根机、现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时制宜地作某种调节是完全必要的。另一方面,生活在现代的佛教徒应该在契理契机的原则下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使现代人信解佛法,实践佛法。这是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面前,一些负有振衰起敝历史使命的佛门领袖,过去的如太虚大师等,现在的如赵朴初居士等,都以他们高度的智慧,从一大藏教、万千法门中抉择出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思想,以适应现代人类的根机,给现代追求佛法、弘扬佛法的人点燃了一盏智慧的明灯。随着时轮的飞奔和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充实,它的生命力也将越来越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