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即涅槃
养殖甲鱼能放生到野外吗
给孩子生日放生需要说什么
买鲤鱼放生有什么说法
◎ 傅伟勋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地的宗教现代化过程当中,有一件令人注目的现象是传统宗教的世俗化或现世化运动,尤以日本的新兴宗教(多与佛教的革新有关)与美国的耶教发展最为明显。我最近在《中国论坛》(第十九卷第五期)所登《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上篇说过“随着医药科技的后现代化(电子计算化)与物质生活的急速提高,耶教所云‘神圣’与‘世俗’,或佛教所分‘出世’与‘入世’的二元区别会逐渐解消,人们会从现世生活的日日改善这个角度重新探求宗教解脱的需要与意义。就这一点说,不论是大乘佛学的‘生死即涅槃,或是道教的养生寿老之说,抑是儒家所倡‘极高明而道中庸,都会被人们重视与关注修。大乘佛教各宗之中,禅宗所以特别具有现代意义,乃是由于它能破除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之分,而把“生死即涅槃”的大乘胜义体现化为“日日是好日”或“平常心是道”的生活艺术,且提倡简易直截而人人可行的坐禅、公案等等工夫之故。
佛教从“诸行无常,一切皆苦”的如实谛观出发,而以“解救众生,涅槃解脱”为终极关怀。释迦当初创立佛教,宣说四谛之时,常以他做太子时驱车出外观察所及的“生老病死”等四种人间世负面现象,借来描叙“苦”相。在医药科技急速发展而社会福利日益改善的今天,生老病等三种苦相已无古代佛教徒所感受到的那么严重。但是,独独死亡问题构成“一切皆苦”之中最难解决的内在问题,涉及心理(死的恐惧)、精神(死的解脱)与实存(死的态度)等三大层面。专就这一点说,宗教解脱论或我所说的“生死智慧”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切实需要的精神资粮。以禅道为例的(大乘)佛教所能提供的此类精神资粮,不但丰富,且具深度,我们不妨引用明朝憨山大师在他《梦游集》的一段法语,做为说明。他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所以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以此心为一切圣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则为至圣大乘;少悟即为二乘;不悟即为凡夫。”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中国太乘佛学(尤其以明心见性为唯一法门的禅宗)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或即“生死即涅桀”的大彻大悟为大乘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关于此点,我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登过一篇《生死智慧与宗教解脱》(一九八三年六月),读者不妨参阅,兹不赘述。
最后我还想强调,禅佛教的生活艺术具有另一现代化蕴涵,就是说,禅与道家(尤其庄子)融贯而成的现代化“禅道”(TheWay of Zen)充分例证,中国传统的哲学与宗教在生活实践可以具体化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表现。如此,哲学宗教与文学艺术合而为一,生死智慧与审美理念熔为一炉。这是禅道的极致,亦是孔予以来儒家传统所津津乐道之者。我们可以据此下结语说,我们今天探讨宗教解脱论的现代化课题,决不能忽略(包括禅道在内的)中国传统继往开来的迫切课题。我们的继往开来,不但有助于东西思想的交流沟通,更能显扬祖国传统的最殊胜处。
摘自《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 我们为人父母的万不可溺爱子女,那样会害了孩子一生当今社会,伦常颠倒,本末倒置,弃老取幼之现象随处可见。我们看现在的家庭,父母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他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这样就是对子女好,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是在消子孙的福报!
今人多无知,不孝父母,不敬长辈,唯独溺爱子孙。不教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从小就给孩子锦衣玉食,娇生惯养,衣食住行,皆是最好。结果造成孩子自私自利,不听管教,忤逆父母,唯我独尊等行为,做父母的还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
为人父母必须早让孩子知道钱财饭食,一分一毫皆来之不易,让孩子学会勤俭节约,独立勤劳等品性。让孩子接触圣贤教育,培养孝心善心,明白德行与学问是在未来人生道路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唯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用功学习,不交恶友,不染恶习。如果你整天把他捧在手上,含在嘴里,让他作威作福,父母长辈都围着他转,那是孩子灾难的预兆,那只有折他的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