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曾有一则做梦的故事,描述一位年轻人,在赴京考试的途中,遇一老人正在煮小米饭,老人见年轻人旅途疲倦,因此借他一枕,并对他说:“既然很累的话,何不睡一觉,休息一会见。”年轻人于是着枕而眠,并于睡眠中做了一个长梦:
梦中年轻人中了状元,当了驸马,做了宰相,并有许多妻妾,和多得连他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有多少的子孙后裔,而且非常长寿。最后,虽然他仍恋执生命,有一天,他终于寿终了,有一夜叉将他带领至地狱,理由是因为他在生时,利用权势欺负老百姓,做了许多坏事,其中较重者是,他利用账灾之便,将钱款挪为私用。所以他被判上刀山,下油锅,他感到巨大痛苦,因此大声喊叫出来。此时老人正在他身边唤他,并告诉他:“饭已熟了。”通常煮饭只需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然而他在梦中,却感觉百年已过,人事变化遽大。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当中,也常会有类似的梦境出现——梦境很长,而事实上只过了五分钟,或一两个小时而已。在我们打坐时,时间过得快或慢,也特别容易感觉得到。若腿越痛,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则时间过得特别慢;若腿不痛,越能集中注意力,则时间过得特别快。
梦本就是梦,我们的时间就是在梦中过去的,但是因果没有过去,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事实上,佛教是积极、乐观的,不是悲观的。因为佛教不只是谈苦、空、无常、无我,更配合因果的观念来讲。以一位菩萨而言,其起心动念皆要负因果责任;但以凡夫而言,其心虽动,若未表现于身口的行为时,通常不须负责任。
相信许多人都曾动过这样的念头:若见一可爱之物,便想占为己有;若见一可憎之人,便想杀之后快。甚至为人母者,深为吵闹的孩子所扰时,亦会动此念,但实际上并未付诸行动,使之成为事实。这种情形,以菩萨的悲心而言,已是犯了杀戒,但以常人言,并不犯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是梦中,可能常有这种念头出现,可是在我们打坐时,就很少有人还会动念打人或杀人,因此,一个修行人,应该能够做到平常就不会有此犯罪的念头出现。
可能很多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一景象,或读某一本书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反应出现,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我们在感应和反应方面,只反应出心象的一部分,就像名摄影家郎静山先生的一幅摄影作品,是把四川的峨嵋、安徽的黄山,和长江三峡、黄河两岸的风景,凑成一幅很美的山水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将所见、所闻、和所想的,片断地进入我们的下意识里,我们已经记不得了,而在某个时空中,它们又以片断的方式,似是而非的结合着呈现出来。我们的梦境也有是如此的。
一般而言,醒时感到自已在做梦的人较少,梦中感到自已是醒着的人较多。从修行的经验来说,没有见性的人,大多认为自已是清醒的,认为自已是没有问题的。而自已发觉到自已是有问题的,即等于在梦中知道自已在做梦,这样的人比较少。在这个世界上,听说修行的人很多,愿意经常修行的人很少,而真正在修行、确实体验修行、并有耐心追求达到见性的人更少。
这又与做梦的情况一样,了解这是一个梦,并晓得自己是在做梦的人很少;知道自己在梦境中,希望赶快醒来的人也很少。有些人明知是梦,还是留恋其中,不愿醒转。而最多的是,做梦的人不知自己是在梦境中。
梦中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情景,或为日常生活规范所不容许的行为,可能也是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的共同经验。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潜藏着这种犯罪意念,而所谓犯罪,就是烦恼心。修行而已见自性者,醒时不会做坏事,亦不会犯戒,偶而仍会有犯轻罪,犯小戒的梦境出现。这是因为还没有解脱,也是与圣位菩萨不同之处。
哈尔滨江边放生都有哪些地方
广州哪个寺院帮人放生
圣严法师:什么是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早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动物。萨埵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